古诗及读后感模板7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一篇感人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感悟书籍中的人性和情感,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及读后感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及读后感篇1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古诗及读后感篇2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古诗及读后感篇3
手持宝剑,身披银甲,骑着骏马,在沙场上的英姿飒爽的楚王,那便是你啊,项羽!在垓下兵败时,吟诵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楚王,那便是你啊,项羽!垓下兵败,单枪匹马地斩了数百人,并突围来到乌江边的楚王,那便是你啊,项羽!
你一生英勇无比,身经七十余战,从未败过。公元前203年,你去镇压义军,上将宋义徇私,你便毫不犹豫地一刀砍了他,自封为上将,带领将士们,“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大胜义军,一时间威慑秦楚二地。就算是垓下兵败,你也奋勇杀敌。当时汉中王刘邦派了近千人包围你们,你却能带领部下逃出重围,要知道,当时你和你的部下,一共就二十八人!你的一生,是那么地完美,就连拔剑自刎于乌江边的姿势,也是世人所不可比拟的。可是,唯一遗憾的是:你没能听进船夫的话,东山再起。或许那样,称帝的,就不是刘邦,而是你了!你说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我知道,你讲义气,可是,我想江东人氏是不会怪你的。那随你战亡的.三千子弟啊,他们都死得英勇啊,相信你若回江东,一定会有更多人追随!一定得以东山再起!
你的战绩永垂青史――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没有成功,而最先起来成功推翻秦朝暴政的,那便是你啊!你的起义,使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们得到幸福。虽然最后秦朝是向汉中王刘邦投降的,虽然在长打五年的楚汉之争中你最后败了,可是,若没有你的起义,哪来的汉中王刘邦呢?要知道,当初刘邦是因为追随你,才能得到“汉中王”此称号的呀!你那不败的战绩,永受世人歌颂。
纵然坑杀二十万秦兵,尽失民心,可这亦是为了兄弟情谊;纵然在战场上,他永远不会停下杀戮的脚步,看似冷血无情,可他对于虞姬的感情,却始终热烈激荡,矢志不渝,纵然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刘邦,错失江山,可这亦是为了为人的信义,纵然项羽有着万般过错,千般不是,可他依旧是那个堪比为神的举世英豪。因为他战无不胜,有爱有恨,有信有仁。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只是一生浮梦。当历史的章节已经翻过了这一页,闭目沉思,放肆得问,英雄谁是,诚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骄,堪比为神!
就是你,我心目中的项羽!
古诗及读后感篇4
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古诗及读后感篇5
放暑假时老师让我们买了六本书来读,其中《唐诗三百首》中的《悯农》让我知道了粮食来的不易。
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我感受种田的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珍惜粮食不浪费。
放暑假时,我回去了外婆家,我们到田里去收割。田里真好玩,我们收了两亩地的麦子和一亩地的蔬菜,收了四天才收完,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外婆看着心疼,让我们休息休息。我就想起了《悯农》,知道了种地的辛苦。
小姨说:“吃饭了,都是你们爱吃的!”我吃着饭,觉得饭菜“粒粒皆辛苦”。
在生活中,我的`弟弟非常浪费。每次吃半碗就怎么也不肯吃了。我以前也是这样,可后来改了。于是我每次都告诉他:“不可以浪费,不然妈妈又要带你去种地了!”他立马吃得干干净净。
?悯农》这首诗写的是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现在吃穿不愁却浪费粮食,如果穿越到打仗的时候就不会这样吧。粮食,是农民伯伯们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应当珍惜。生活中人们去吃自助餐,许多人拿的东西多,吃了一半就不吃了,收拾的阿姨只能叹气收走了。在餐厅里大鱼大肉的在桌子上却只吃一半就不吃了。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有的人没有饭吃,我们还这么浪费是不行的。
?悯农》这首诗告诉了我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不要浪费粮食。
古诗及读后感篇6
凌晨五点醒来,坐在阳台上听鸟语,望着天空一点点的透出光亮,对面楼里各种灯次第打开,春天的清晨,有凉风拂过,心里生出缱绻的诗意。遂想起少时背诵过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经典唐诗》里的注解言简意赅,说此诗意在惜春。这春天多美,仿佛多睡些时刻都是对它的怠慢。于是开灯,去烧了一壶水,准备煮茶,拿起《经典唐诗》在千回百转、意蕴丰富的唐诗海洋里遨游。
喻守真、马茂元、刘永济评注的这本书极美,内与外皆是。120首经典唐诗配上75位历代国画大师的139幅传世名画,这搭配本身就很动人。以仇英的《浔阳送别图》为封面,初翻的时候想着这绚丽容易迷人眼,过后记起这丰富的色彩下是《琵琶行》里的片片诗意,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里的无奈和怅惘。对这书的情感就更加复杂起来了。藏在这些诗画里的充沛的情感,一字一句一帧一格,得慢慢品,细细品,才能知各种真味,且个人能读出个人的百转千回。
扉页上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真真正正地契合了我这读诗的情景和心境。这春日的万千景色,窗外就是一整个温柔的世界,近几日的心浮气躁,倒是又被这诗句治愈了。多好啊,杜甫在江南的好风景里逢着李龟年,虽诗言之外满是惆怅、感伤,但这描述的景象确实极美的。而我在这南国的好风景里,就用诗歌表面描述的情景治愈了近几日的焦躁与不安。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但诗歌的魅力不也常在于此么?于每个人而言,读到的各种况味都有不同。这亦是诗歌的神奇所在。
诗歌重要的不是韵律,而是在于其所感发的生命,在于此时此刻的感受。从张若虚到杜秋娘,这本《经典唐诗》展现了一个最为广袤丰富的唐朝,也展示了最好的唐朝诗人以及他们的最广为流传的'诗句和灿烂华美的人生。这本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充满美学意味的唐诗读本,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恽寿平的《春山暖翠图》里盎然的绿意开篇,到杜秋娘的《金缕衣》和项圣谟的《花卉十开之九》里的粉色芙蓉花结束,这唐朝乃至这人世间的绚烂、悲伤、愁苦、彷徨、仿佛都在书里了。
古诗及读后感篇7
我是一名采油女工,在闲暇之余偶尔翻阅了《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心中些许感触。于丹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转瞬即逝,不留痕迹。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载满诗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细品着清丽隽永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心灵的寄托,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们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以洗涤心灵的积尘。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的诗篇。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我们虽远离城市喧嚣,在荒凉的大山深处坚守着采油树,听着输油泵的轰鸣声,看着山脊上的太阳升起又落下,日复一日与孤寂为伴,与荒凉为伍,但幸福感却不曾缺少。只因我们拾起诗意与恬然,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的生活,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我们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开出自己最美最绚丽的石油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