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诗田上教案6篇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总结和评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通过优质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古诗田上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古诗田上教案篇1
活动内容:古诗《悯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理解大意;
2、使幼儿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幼儿教材
准备一些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 爱惜粮食
1、提问:小朋友你们每天都吃什么呀?
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观察与体验,区分米和面
(1)、提问: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
(3)、教师总结
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一粒米都应该珍惜,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悯农》
二、教师将书发给幼儿
三、教师有感情的朗读
四、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
2、集体背诵。
大班古诗田上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欣赏诵读《小池》《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欣赏两首诗的异同。
2、认读有偏旁的汉字,知道相同偏旁的字都有相关的意义。
活动准备:诗文图、字卡、cd碟、教材、古典乐曲。
活动过程:
一、朗读表演:《山居秋瞑》
二、导入新课:
1、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小池》《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2、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1)《小池》写了什么?泉水、树荫、小荷、蜻蜓、一幅水上的景致画面。
(2)《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鲁的'?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
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3)告诉幼儿莲花、荷花是同一种花。两首诗写的都是荷花,让幼儿仔细读一读,在描写上的有什么时候不一样?
(4)请幼儿找到诗文的文字部分,找出教师出示的大字卡的生字,读出来。
?小池》:蜻蜓、荷、荫《江南》:采莲
根据偏旁给字归类:蜻蜓、荷、荫、莲
(5)教师小结“蜻蜓”是“虫”字边的字,“虫”字旁字都与昆虫有关,请幼儿说说还认识哪些“虫”字旁的字。教师将幼儿说出的字写出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认读。
(6)“荫”和“荷”是“艹”字头的字,“艹”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幼儿说说还有哪些字是有“艹”字头。教师将幼儿说出的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认读。
三、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四、活动结束。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献,
鱼戏莲叶北。
大班古诗田上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认识的飞禽引入。
2、利用课件引导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2、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教学反思:
为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幼儿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没有来得及引导幼儿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我在与幼儿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幼儿,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大班古诗田上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从神态、颜色、香味3方面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树冒着严寒独自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过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虽仅有20字,却写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高洁、坚强的性格。此诗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大班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朗通,感受古诗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体会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和梅花的特点,知道“凌寒独自开”的寓意。
2、能按照古诗的的律、节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梅花》、古等曲(渔舟唱晚)、“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的作者。
(1)引导幼儿讨论画面内容。
提问:画面中是什么季节?梅花盛开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2)简单介绍古诗的名称、作者。
教师:这首古诗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2、请动儿倾听古诗,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1)教师有感情地朗通古诗,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特有的的律和节奏。
(2)组织幼儿交流、讨论,了解古诗的主要含义。
提问: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诗突出了梅花的特点?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结合幼儿的回答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几枝梅花在墙角坚强地挺立着,远远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
3、鼓励幼儿尝试按节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的律美。
(1)引导幼儿尝试模仿教师朗诵通的的律、节奏,和教师一起看图朗通古诗。
(2)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朗通,运用表情、动作等大胆表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3)组织幼儿通过个人、小组、集体、配乐等形式进行朗通表演,体会古诗的意境。
(4)组织“小诗人朗通会”,鼓励幼儿大胆朗通古诗。
4、引导幼儿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请幼儿围绕“你认为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为什么”进行讨论、交流,感受梅花高洁、坚强的品格。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阅读《拥抱冬天》第14页,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附
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小资料
梅的.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是5解,或者是5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有的梅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只有一层,那么它有很大可能鲇果,它的果子味道酸;如果它的花有两成两层以上,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红、白色、黄色等多种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顺色的梅花呢。梅花在百花调本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事受
大班古诗田上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 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 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 喜欢学习古诗。
4.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 激发幼儿参与表演的欲望,体验人物的个性特征。
活动 :
1. 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 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 首诗, 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 ?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 听了诗后有 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 ?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 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 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 回家, 都很想念 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 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注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反思:
?静夜思》的歌词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 了把握、体会、想象与 的 空间。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 得天衣无缝。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调,演唱时要求的戏曲的行腔韵味等,又 现代的孩子能轻易把握好的。
整堂课 划船律动──熄灯欣赏──演唱歌曲──绘画 《静夜思》,都一直在 学生寻找思念的感觉。音乐在渲染着气氛,我的语言柔和,表情 亲切但不带微笑,学生们很安静, 在想象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很远时,到底会是 样的心情。 生活中的体验 了她们演唱时的情感,也 地拓展了课的内涵。
大班古诗田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a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柴返、景复、照青苔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打鱼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鲈、鱼君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
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指导朗读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相逢、芙蓉、刘长卿
日暮、贫、穷犬吠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