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微课堂观后感8篇

时间:2025-08-27 12:53:16 分类:作文大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都会写观后感,帮助他们消化和理解影片内容,观后感是我们与电影艺术对话的方式,能够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影微课堂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8篇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1

10月12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三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首次问天实验舱空间站在轨进行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三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次天宫课堂中还将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2

今天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神舟十三号的课程,各个地区的人都在观看,有北京,济南,山东等地方。神舟十三号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水膜因为没有地球重力,水能飘在空中,用水冲一下又变成一个圆圆的水球。最有趣的是宇航员在里面滴几滴色素,从水球里面放一个橘子形的泡腾片。不一会儿就像吃了好多好多气泡。不一会儿就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以前跟乒乓球那么大,现在都有手掌那么大了。

叶光富叔叔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转身。他首先尝试了直接转身,可是转着转着他就飘起来了。然后他深呼吸一口气,他选择了深呼吸这个转身,结果他只是跳了起来,没有转身。他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转身。第1种就是借助工具转身。第2种就是把双手伸开。等转身完后再把双手伸回来。第3种是将右手旋转就可以转身了。

这个实验太神奇了,向所有宇航员致敬。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即为信仰。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3

伴随着我们激动的心情,“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此次课堂继续采取太空对话的方式进行。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授课内容介绍附后),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观看这次的天宫课堂,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同时感受了中国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先进,中国的航天员也越来越优秀,短短一节课,勾起了我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航天梦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埋下。航天员身上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探索永无止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未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4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5

前段时间,我从自读课本《倾听鸟语》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人生一课》,它给了我很大启示,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以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这件事,回忆了在上大学二年级时,使他刻骨铭心的一堂课:

一个有堂选修辅导课的周末下午,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我也不例外,正准备去参加一场年纪足球赛,但一着急,忘了拿球鞋,只好又回到教室。教室里只有一位白发老者,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以为我是来上课的,便一字一句地对我说:

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我被他这话钉在了板凳上。这位教师一丝不苟地讲着课、声音洪亮,每一言、每一语都是那样恳切、虔诚。讲完课,望着他那苍苍的背影,我被他的诚恳,对别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呀!就算是一个人在上课,他的课讲得仍然那么认真。他的虔诚同样使我感动不已。是呀,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不满,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真诚地对待生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拿我来说吧,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老师经常让我去帮助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一开始,我很不乐意,觉得那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和精力。于是,我心不在焉,他们有不会的题,我只管把我的'作业拿去让他抄抄,为什么这样做,我也不讲。后来,我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要真诚地对待一切,这不但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是有抹不掉的愧疚。

直到今天,那位老师的话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刻刻提醒我:

做事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诚恳地对待一切,真心为别人做好每一件事!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6

11月30日,第9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在福州举行颁奖典礼,中国青年新锐导演林凭借其处女作、江西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中对留守儿童和代课教师这些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注和精彩演绎,毫无悬念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年度亚洲最具影响力最佳新人导演奖。

这部长片电影由青年导演林执导,孙海英、韩三明、王乃训等演员联合主演,是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公益电影,由共青团江西省委、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和江西聚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发行。电影《一个人的课堂》2013年3月在江西宁都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于江西本土。它关注现代人的真实命运,再现乡村生活的原初状态,带领观众找寻人物精神层面的追求。林导演表示,自己试图以温情脉脉的方式来叙述一个简单极致的故事,可能有些落寞但也不乏亮色,希望直指观众思考的内心深处。一位名叫吴盈秋的观影人这样评价说,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人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的关注。据了解,《一个人的课堂》近来捷报频传,陆续应邀参加了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8届“北京放映”活动和第2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并成功入围第10届中美国际电影节,斩获了一批国内外大奖,很多学者和评委、制片人在看了《一个人的课堂》后,无论从题材上和艺术上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7

李白诗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古代,人们就向往着天上的世界,因此就有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但今天的我们已经帮助古人揭开了这神秘的面纱。今天,三位宇航员再次为我们展开了“天空课堂”的活动。

天空课堂讲了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实验、会掉头的扳手实验。这次天空课堂中还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些都让我叹为观止。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变“懒”实验了。刘洋老师制作了一个紫色的`水球,她用装满空气的针管快速冲击水球,水球也用较快的震动回应。刘洋老师又往水球里放了一个空心钢球,再次用空气冲击水球,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球竟没有像之前一样作出剧烈地震动,而是微微扭了一下身子,就不动了,似乎变懒了一样,我惊叹极了。

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上网搜了一下,原来它的原理是:外力施加到水球上,水会发生共振,加入一枚钢球后,水球固有频率就会发生改变,相对不容易引起共振,我茅塞顿开。可我又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这个原理呢?我想来想去,还是想不到,于是跑去问妈妈,妈妈看着满脸疑惑的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们要多留心生活,做一个生活小达人。在爬山时,你有没有看到有些阿公的肩上挑着两桶水?他们挑水时,为了避免水溅出来,都会在水桶表面放一片荷叶,这是不是用到了这个原理?”我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用“懂了”的表情回复了妈妈。

很多人都说,航天是个浪漫的话题,星辰大海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但今天我明白了,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所以如果浩瀚无垠的宇宙是一本书籍,那么航天是一把开启宇宙智慧的钥匙,我们要感谢越来越多的航天员,他们成为我们的眼睛、双手,不但为我们揭开了星际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他们触发了我心中的航天梦。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我也再次感受到了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我知道,只要我们学好知识,为航天事业献上一点点的祝福和支持鼓励,都可以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小小动力。同学们,让我们一直关注航天,点亮心中的航天梦吧!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篇8

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儿童和乡村代课老师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发布会在北京天健宾馆举行。这部影片由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联合出品。近日,片方将发起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受问题。

孙海英在影片里饰演一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宋文化,面对着艰苦的教学环境,不断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诱惑,仍坚持了这个代课教师身份。而童星王乃训饰演了一个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也是电影里西甲小学最后一名学生。据导演林介绍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能够邀请到孙海英老师出演宋文化是他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惊喜。导演介绍,他是通过微博发私信邀请孙海英老师参与演出,孙老师看罢剧本,当即答应自降片酬出演。拍摄时,孙海英对影片倾注了极大热情,片中背着几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连续几天的拍摄,没有用替身,都是孙海英老师自己背着黑板,尽其所能将执拗但又可敬的'乡村代课老师形象展现得感人至深。主演韩三明凭借电影《三峡好人》荣获十四届智利电影节影帝,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电影发布会上,片方将发起的“免费请百万师生看电影活动”,中国现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受问题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导演林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留守儿童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受问题。在发布会上,林导演说:“我们社会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课老师,他们不是社会的阴暗面,如果遗忘和抛弃他们,我们的内心才是社会的阴暗面,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社会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电影微课堂观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