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读后感推荐8篇
读后感中可以反思书中人物的决策,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将对书籍的理解转化为有形的文字,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流浪地球的读后感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1
千年之后,太阳将会毁灭所有太阳系的星球。与其说坐以待毙,不如带上地球寻找新的太阳,开启流浪之旅。地球发动机带着地球前往新家园和史称“流浪地球”计划。地球到达木星想利用引力将自己抛出太阳系,因为发动机没有足够的燃料。意外发生了:由于木星里影响,地球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去。所有人力挽狂澜,但是终究无法摆脱木星的引力,在危急时刻,主角刘启想出办法:点燃木星,让木星爆炸并推离地球。地球开始流浪......
没有人听从他们,只顾返回与亲朋好友做最后的告别,刘启和朋友们的计划陷入困境。看到这儿,我在想:人类终究自私。相互斗争,除了失败以外,没有好处,人类又何时能放下分歧达成一致呢?何时又能把大家的利益看成自己的使命?这样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争执战争、极寒、地震、缺氧,让地球发动机无法运转,无法得到原料,让地球向木星坠,人类将会加快进步。
当人们认识到了挽回地球的重要后,努力让可以点燃木星的`地球发动机火焰升高。可是还差了不少的距离,在千钧一发之际,领航员刘培强,也就是刘启的爸爸,引爆了领航员空间站和木星,最后英勇牺牲。这是一个悲剧,与刘启的一别成为了最后一别。但这也是美丽的悲剧,人类得救了,地球得救了。地球,又开始了流浪之旅。刘培强知道,留在“领航员”空间站,绝对安全。可他选择了死亡,他知道人工智能莫斯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将会“判逃”并实行火种计划,可他选择了自毁。比起那些只想回家,不愿浪费一点时间的人,他甘愿与儿子永别,牺牲自己拯救世界。他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身边的警察、消防员、医生......还有许多热心人不也是这样?他们在危难时刻选择勇往直前,救出鲜活生命,而迎接自己的是绝境甚至死亡。我们万万不要等到此时,才珍惜亲情,放下鸡毛蒜皮的小事,再多仇恨与抵不过血肉之情。
在火种计划中,人工智能莫斯放弃地球,想带着人类以及动物植物的受精卵逃跑,繁衍新的人类。我想这样的人类毫无感情,他们没有亲人没有父母。正如电影中所说的“我不想那一别成为我与儿子的最后一别。”人类守护的不仅是这个星球,更不是人类的生命,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情,这样人类的历史传统美德,才能祖祖辈辈的,发扬下去。
看完这部影片,我没有陌生的感觉。千万年之后,说不定“流浪地球”会成为现实。流浪是遥远的,而感情和热血是现实的。珍惜与亲人的时光,珍惜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变得有价值。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2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好像流浪着的我,在广袤的银河系中漂流,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传说中的比邻星。
因为依附着太阳,因为太阳必将毁灭,所以必须去流浪。
为什么不能选择一起毁灭呢。为什么不能因为疯狂的热爱,而选择疯狂的殉葬呢。
因为若是生存大于一切,那一切皆可抛弃,包括那曾赖以为生的太阳。
它只是曾经,现在他只是灾难!
一切的迷茫,都是从流浪那天开始,就注定不再有选择的权利。不能再回头!
就算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将天空照亮,温暖尘世。
但经过千百年磨难过后,得到的幸福,已经渗透了太多的苦楚。
地球需要的不是重生的喜悦,而是被动选择后的自我救赎。
皮肤上细小的伤口不易被察觉,可泪水一旦沾湿,苦痛就会标明它的位置。
就算沉睡了千年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壤中复苏。
他那隐隐的伤痕也深深的印在了根部。
谁能忘记启程时,那最后的一瞥时眼眶的盈盈。
没有太阳,何来地球。但太阳已死,为何地球还活着?
地球没有选择。因为选择流浪的是人类。
死是一种必然,活是一种欲望。
不知道要的是什么,只明了活着。就算再艰辛,就算再痛苦,都要活着。
好像这人生,好像这世界,好像这一切。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曙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3
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4
?流浪地球》这本小说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这本科幻小说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类经过50亿年的进化,绝大多数人在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阳的演化规律这种的不是特别复杂的自然规律,又关系到50亿年后人类(正是故事中的人类)命运,那时候的人类应该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坚信才对其正确性才对,毕竟这是一个人类(故事中的人类)已发现了50亿年的`规律啊,如果有错的话,应该早就被发现了吧,所以怎么可能仅仅凭借一时发现太阳的某些参数和400年前一样,就将其推翻?存在了50亿年的理论,居然是错的,人类有多么弱智啊!我想问一下,科学家呢?他们都死光了吗?既然最后他们所坚持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当时就找不到可靠的证据来反驳那荒谬的、突然产生的想法吗?
接下来,弱智的人类推论这是小部分人的骗局,然后就把领导地球逃出太阳系的五千人处死。刚处死完,太阳发生氦闪,真的变成了红巨星,吞没它周围的行星。我想问一下,好如果是骗局,那些设置这个骗局的人们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太阳不会膨胀毁灭地球,他们费那么大劲把地球推离太阳系,推向一个不确定的、很可能走向灭亡的世界,他们自己不也得灭亡吗?这个骗局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处死的人不能为自己辩护吗?就这样轻易的被处死了。处死他们的那些人,一点逻辑思维都没有吗?
假设人类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话,50亿年,人类繁殖了2亿代,竟会进化得如此弱智,这符合自然规律吗?我怀疑猩猩进化2亿代也不会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觉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电影我还没看,不知道电影中如何弥补这种弱智。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5
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6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书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本书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几部作品《中国的太阳》以农民工为主角,出发点和特别,最后的主旨也很特别,是一种对纯经济论的反驳。《流浪地球》则是典型的在极端危机之下,对人类本身命运和人性的拷问。大刘最擅长的估计就是这种手法。而《镜子》更是一部关注腐—败问题的作品,当然是以科幻的角度。其它几部作品也是各有侧重。
诚挚向诸位推荐,如果你还有幻想的话。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7
希望,比钻石还珍贵
地球上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天上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人们寸步难行。建筑倒的倒,塌的塌,荒凉的世界里,没有一个让你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景。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获奖科幻小说,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太阳内部能量耗尽,即将巨大化并会吞噬整个地球。由于太阳已没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联合国召开会议,会议中决定制造一万台超级发动机,以驱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但是,远离过程中,地球即将撞击木星,逃脱只有最后一线希望。许多无所畏惧的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壮烈牺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不相信地球还有存活的希望。他们只想和木星作文同归于尽。可是,中国救援队不这么认为。他们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过喷火,点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希望。就如电影中所说:“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地球远离了木星,人类得以存活下来。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困难和绝望,放弃希望。比如,一名运动员离终点还差几步,他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或许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体力问题放弃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们不管学习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抓住机会,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抓住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线希望。因为,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篇8
最近,我看了一部让我非常有感触的电影,这部电影叫做《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就是大刘的短篇科幻作品合集,但是不要因为短篇而小看它,大刘雄浑的想象力在短篇里一样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电影8个故事,当中有关联的有两个,虽然它们因为篇幅和架构的原因,比不上三体的气势磅礴,但是短小有短小的好处,很多时候它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后味反而更浓。
以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乡村教师》为例,小说开篇非同寻常,你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你肯定会以为这是一个现实小说,反映在穷乡僻壤的地区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可敬老师,看到了熟悉的愚昧村民,要不是这部电影明明确确的就是大刘署名,我真的怀疑我是不是拿错了~~当然,从一半开始,风转急下的`剧情突然让人了解了大刘这样安排的用心,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绝不是什么进化完美的生物,但是人类的发展动力,人类传承的制度虽然低效,但是却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乡村教师最后的坚持,也许文明都会自此消失,这种戏剧的安排,其实很有意思,让紧张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同时,这部作品又是反映现实的,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也反映了一些大刘关注的现实,大刘的作品不同于其它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大刘不是信马由缰的想象乱飞,大刘的作品一定是以现实和人性为基础的幻想,幻想可以满天飞,但是没有基础的沉积,那样的作品并不会打动人,也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我想这正应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刘的科幻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