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风俗作文参考8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是可以让我们得到老师的赏识的,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平时就要练好基本功,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蒙古风俗作文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蒙古风俗作文篇1
今年暑假,我们22名同学跟随着李老师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在火车上既激动又兴奋,因为我们又要与美丽的大草原见面了。
经过一夜的路程,我们到达了蓝天碧野的大草原,进入大草原,我站在蓝天白云的脚下,站在茂盛的绿草中间,感到万分亲切,就像看到了阔别已久的好朋友一样,久别重逢后的那种喜悦之情,不予言表。我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感受着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位老朋友带来的清新空气,感受着各种花草散发出的芬芳清香。我细细地品味着,感受着,畅想着,回味着,每一种气息都是那么清新,那么熟悉,张开鼻翼努力吸取着这一尘不染的空气,舒服极了。在大自然间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出现许多遐想,想象各种各样美好的事情,在这样美丽的大自然里,心情一下子变得高兴起来。慢慢地睁开眼睛,一阵阵清凉的风轻轻地掠过,抚摸着我的脸颊,多美清爽,太阳公公散发出来的光和热,仿佛被这清凉的风带走了。又一阵风迎面扑来,小草们左摇右晃,像在为我们的到来感到高兴,特意为我们跳舞蹈做欢迎仪式呢!我们很激动,他们更加的激动,我们在草原上奔跑,它们也随着奔跑,草原上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奔跑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美丽小花,好奇的我决定探索一下,我想蹲下来歇一歇,脚一伸小花出来了,于是,我用手扒开了茂盛的绿草,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也不知道这么容易,原来花儿们像小姑娘一样害羞了,藏在绿草叔叔的的怀抱里,五彩缤纷,美丽极了。不仔细观察的人,还不容易发现呢。
时间飞快,转眼就到了离别之时了,我依依不舍,告别了大草原上的朋友,带了一路好心情,带回来只属于大自然的绿色,还带回来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位老朋友为我留下的美好记忆。
蒙古风俗作文篇2
在茫茫得得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得声音。这就是蒙古族得一年一度得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得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得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得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得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得《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得,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得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得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得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得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得是,摔跤手得皮坎肩得中央部分饰有精美得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得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得部落,他们得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得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得拉弓射箭得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得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得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至9天,蒙古族得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蒙古风俗作文篇3
今天,我们要到我一直期待的大草原去了。过了10分钟,我们的车就进人了大草原。
导游给了我们两条玩的路线,去哪条由我们自己选择,第一条是乘吉普车到草原深处玩,第二条是骑马稻草原深处玩。我毫不忧郁地选择了第二条路线,原因有两条,一是因为坐车太普通了,没有新鲜感,二是因为我想当一下骑兵。
导游帮我选了一匹马,马夫让我先踏着踏板上马,然后给我绑上护膝,就出发了,妈妈骑着马跟在我后面,我听到了她一次又一次地尖叫,就回头笑着对妈妈说:“怕什么,我坐着还很舒服呢!”说着,还闭上了眼睛,一脸陶醉相。骑着骑着,马开始顽皮了,头低了下去,马夫用马绳一抽马,马一下子抖动了几下,吓得我紧紧抓住缰绳不放。到了草原深处,我别那儿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草地绿油油的,像是一层绿色的地毯,花儿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草地上,像是地毯上的花纹,我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到了目的地,我下了马,在草地上嬉戏。过了一阵子,我们要回去了,我上了马,问马夫:“回去的时候,能不能让马儿跑一跑呀!”妈妈也连声附合,马夫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他们将我们的马儿带到平坦处,马夫就开始拉着马儿跑起来,马就开始跑了,将我的屁股一次又一次的颠着,让我的屁股都开了发!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告诉我的话:“骑马不能完全坐下去,而要使劲踩板,微微站起。”于是我就按妈妈的话做,屁股果然真不那么颠了,但是站久了也有点累,于是我就时不时切换一下坐姿。马夫跑累了,让马儿听下来,我才坐下。妈妈的胆也大了起来,在马上给我拍照我也做着各种姿势。马儿又跑了几次,我们尽情地享受跑马的感觉。不一会儿,我们又回到了跑马场。
蒙古风俗作文篇4
我们要去内蒙古大草原啦!我真是非常向往那里,我仿佛看到内蒙古大草原像老舍爷爷的那篇《草原》一样: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不茫茫。
初入草原,我们隐隐约约地看见几座蒙古包,看到蒙古包,我们兴奋极了,心想着目的地到了。到了蒙古包,热情的主人先给我们备上了饭菜。饭菜非常丰富,香味扑鼻,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品尝美味儿。蒙古包里拉起了马琴,主人唱起了蒙古歌谣为我们助起兴来。我吃着羊肉有些啃不动,老师说:这才是真正的羊肉。
吃完饭后,我们离开蒙古包,走进了茫茫大草原。啊!我们可以好好欣赏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是它好像是沙漠化草原。不过沙漠化草原也无妨,反正是旅游来的,能身在这里感受也我们莫大的快乐。我们走在草原上,风吹在身上非常舒服,遍地青黄相间的草离我们的想象虽有些距离,走着时常闻到马粪蛋的气味,还发现不少蝗虫站在石头上东张西望。听着脚下沙沙的声音,也好像音乐一样。啊!大草原,好辽阔,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们绕了一大圈,来到一个古怪的建筑边,导游给我们介绍:大家听过刀郎的敖包相会吗?这个奇怪的建筑就是敖包。如果你拿起一个小石子,顺时针绕敖包走三圈,将捡来的小石子扔到敖包上可以许上一个愿望。我们兴趣昂然地照做。我许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这是秘密!
参观完敖包,我们来到牧人之家。这家牧人热情好客,给我们送上了奶茶和小点心,味道真是好极了,奶茶香气四溢,我真想多喝几碗。
我们要离开大草原了,我有些依依不舍,它的风光使我迷恋。但是导游告诉们必须走了,下一站是更好玩的地方——内蒙古大沙漠。
蒙古风俗作文篇5
流动的家园——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名称源自满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我一直向往亲自去草原看蒙古包。蒙古包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和鬃绳等部件构成。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蒙古包多为白色,门开在它的侧面,侧面上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花纹和图案,多为奔腾的骏马和跳舞的人,还有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画。具体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蒙古族人的图腾吧。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习惯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划分为九个方位。蒙古族习惯的右为贵,以上为尊,因此,蒙古包内正对火位的一方为尊位,是招待宾朋的地方;尊位的右侧和左侧,分别是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铺位。
到蒙古包内作客,如果了解这些习俗,尊重这些习俗,一定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当然,他们不会因为朋友们不了解这些习俗而不高兴,蒙古族牧民的心胸,就像大草原那样坦荡,宽广。
蒙古风俗作文篇6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蒙古风俗作文篇7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族。勤劳、勇敢、强悍、的印象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蒙古人热爱艺术。蒙古族民歌犹如浩瀚的海洋,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蒙古族长调民歌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鹰舞、筷子舞、挤奶舞等蒙古舞奔放、刚毅,体现了蒙古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蒙古族的乐器也多种多样,其中尤为马头琴、四胡等,民族特色突出。
蒙古族不仅有特色突出的乐器,还有有趣的蒙古服饰。蒙古族男子习惯戴礼帽或毡帽,身穿色彩鲜艳的斜襟蒙古袍,腰束绸缎宽带,足蹬皮制或布制马靴,饰以蒙古刀等;蒙古族妇女一般头裹绸巾或戴圆形、锥形皮帽,身穿艳丽的斜襟蒙古袍或对襟的长衣,脚穿布制靴子,戴玉或银手镯。非常具有特色,非常绚丽多彩。哎?哪里传来的香味?哦,原来是蒙古人在款待客人。
来客人时,一般家庭均备蒙古馅饼和大米饭,称为两道菜,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过春节时,家家按传统习惯吃大块肉,以示新一年的生活富裕美满。蒙古族人普遍有喝红茶的习惯。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其他传统,蒙古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蒙古风俗作文篇8
我特别钟爱于蒙古族,因为我流淌的血就是蒙古族的血统。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英勇善战,激励着他们的后代。望着英勇的前辈,我真是敬佩不已。
说起内蒙古的美丽,没有领略过它风光的人大概很难想象。且不说那雄伟的大青山,滔滔的黄河水,只看那无边无际的草原就足够让你留连忘返了。如果你夏天来到草原,看到的将是一泻千里的绿,平地是绿、溪水是绿的、线条柔美的小小丘也是绿的,到处都布满了绿色,直到和天际相联。在宽阔的绿野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野花、姹紫嫣红把草原打扮得更加迷人。而那星星点点散布在草原上雪白的蒙古包与流动着的马群、羊群、牛群更加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画。
有时候,服装往往会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特点。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蒙古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对于袍子的颜色,男子大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女袍比较紧,以显示身材苗条和健美。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穿于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则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腰带则更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材。总之蒙古族服饰总体上表现为自然大方缺细琢精雕的沉稳风俗。
而蒙古族的白节就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白节又称新年。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色,所以又称春节为白节,在白节对蒙古人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互送祝福。白节在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通常全家老少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开始拜年。白节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哦!多么独特的蒙古族,我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