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小学啦教案反思优秀5篇
精心准备的教案让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讨论,增强课堂互动,教案中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要上小学啦教案反思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要上小学啦教案反思篇1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要上小学啦教案反思篇2
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四年级的英语教师,倘若仅满足于对单词、句型的概念化的解释和程序化的分析,而不求助于情景的感染和形象的描述,就会使课堂语言平淡、气氛沉闷,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中。那么,学生原有的兴趣和想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就会很快丧失殆尽。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吸收直接教学法的长处,重视情景教学。
孩子年龄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形象思维占优势,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时,我通常采用的直观情景有实物、图片、头饰、玩具、简笔画。如在教学习用品pen、pencil、book、ruler等单词时,直观的实物出示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直观的演示与比较,学生才会迅速领会掌握;如教水果类单词apple、pear、banana、melon等时,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如在教动词sing、dance、draw、write等时,利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有关的英文单词几分钟内就能说出。这样排除了母语作为中介,从而促进学生逐步利用母语的心译过程。
同时,教师正确的身势语也是重要一环。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直观情景,伴随着老师讲话而产生的语气、姿势、表情,有着强烈的解释性和提示性,它不仅有助于老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是排除母语为中介,把事物与英语直接连接的有效手段。如在进行猜谜游戏时,请小朋友们自己设计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然后请另外的小朋友们通过肢体语言猜出是何物。从中,小朋友不仅培养了表演的才能,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对教材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而不要教材的奴隶,照本宣科。如把儿歌引入课堂,在教学数字时,请小朋友自己编数字儿歌,于是就有了one,two,three,icanread;four,five,six,icanwrite;seven,eight,nine,icanjump;ten,leven,twelve,icandraw.这样一来,班里的“英语小博士”越来越多,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又如,本堂课中的儿歌,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拓展,使学生通过儿歌了解“whathaveyougot?”and“whathaveigot?”两句话的意思,在不忘根本的基础上又了创新。巧设情景、以动激趣,力求创新”的教学思想应贯彻始终。
要上小学啦教案反思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文10个生字;积累“贪婪、骄阳似火”等8个词语。
2、能区别“希望”和“盼望”、“惊奇”和“惊喜”的意思,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相应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读出不同心情的不同语气。背诵课文第4节。
4、体会养花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和美的享受,感悟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识生字,在语境中了解相应词语的意思,并正确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朗读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背诵课文第4节。
3、结合具体文字,能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茉莉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茉莉花:请了解茉莉花的学生简介茉莉花。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课文,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理解“稀疏”、“洁白无瑕”的意思。
(3)标上小节号,口头完成填空练习(媒体出示)
茉莉花的生长过程
稀疏的叶子→______________→一大簇枝丫,鼓出蓓蕾→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2)字词教学重点。
①读准生字的字音。
②书空“逛”,注意笔顺。
③形近字组词:(媒体出示)
疏()假()蕾()逛()
蔬()瑕()雷()狂()
④理解词意“稀疏”、“洁白无瑕”。
(3)交流填空练习,板书:
茉莉花的生长过程
稀疏的叶子→好多叶子,露出小苞→一大簇枝丫,鼓出蓓蕾→开出小花,送来清香
三、研读课文
1、读读课文的第2——4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茉莉花的句子,并交流。
2、学习第2节。
(1)媒体出示句子:可是,茉莉花始终是那副老样子,稀疏的叶子,连花的影子也见不着。
(2)指名读句子,说说“老样子”指什么样子?
(3)媒体出示,“因为__________,所以,我不再关心它了。”
(4)理解“我”心情变化,刚买来时,“我”的心情如何?完成词句活动室第一题,体会“盼望”的意思,板书:盼望不再关心
(5)练习朗读,读出“我”的心情变化。
3、学习第3节。
(1)媒体出示第3节,在“好多”、“绿油油”、“一个个”的词下加着重号,理解茉莉花的样子。
(2)看到茉莉花有了变化,“我”的心情如何?(体会“惊喜”的意思)
板书:惊喜
(3)练习朗读。
4、学习第4节。
(1)媒体出示:它们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
(2)读读句子,圈出描写茉莉花颜色、香味的词语,理解“似雪如玉”。
(3)练习朗读第4节,指导背诵。
媒体出示:
爱太阳——长枝鼓蕾——开花送香——闻香品茶
5、再读读全文,感悟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有收获的道理,师小结。
四、复习巩固
1、读词语:
茉莉花、稀疏、盼望、惊喜、吮吸、贪婪、
蓓蕾、洁白无瑕、似雪如玉、浓郁、品尝
2、读读句子,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再选一句抄下来:
茉莉花已长出了一大簇枝丫,枝尖上鼓出了花蕾。过了几天,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开放了。它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妈妈摘下一朵叫我闻,茉莉花的香味真醉人,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作业
1、拓展:
*用两、三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花。
2、作业:
(1)熟读背诵第四节。
(2)抄写词语。
精心盼望始终关心似雪如玉
板书设计:
3、茉莉花
生长过程
稀疏的叶子→好多叶子,露出小苞→大簇枝丫,鼓出蓓蕾→开出小花,送出清香
“我”:盼望不再关心惊喜
训练材料:
一、多音字组词。
()() ()()
着 似
()() ()()
二、选词填空。
愿望、盼望、惊奇、惊喜
1、这个()不难实现。
2、小明从十二月就()着过春节。
3、他感到很(),从来不迟到的小明今天却迟到了。
4、我()地发现我种的月季花开花了。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盛夏时节,__________。茉莉花已长出了__________,枝尖上__________。过了几天,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绽开了__________,送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反思
?茉莉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清新脱俗的茉莉花形象。对于这类文章,如果拘泥于细小的评词评句,必然会造成整篇文章的支离破碎。因而,教学时,我便有了如下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教学伊始,在激发兴趣之后,我便直奔,让学生重点关注作者描写茉莉花花开情景的句子。结合媒体与实物的演示,理解“绽开”、“浓郁”等词语后,进而了解茉莉花的.主要特点:白与香。随后,紧抓心情变化中的“惊喜”,联系上下文,明白作者对茉莉花逐步了解的过程,从而节省时空,让学生自我感悟。
二、读中有悟
重视朗读和感悟的结合,可以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更富实效。于是,我在课堂中,除了设计各种形式的读外,还特别注重要求明确,分层递进。如在学习第四小节的重点部分时,学生接力朗读,初步感知茉莉花后,再次默读,静心感受茉莉花的特点,并进一步巩固圈划的习惯。接着,教师的范读帮助学生再次体会茉莉花的特点,降低学生自我感悟的难度。最后,各种形式的自由练读,让学生充分地在朗读中传情达意。齐读则将学生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推向了巅峰。
另外,我还创设了世博会到来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转换、丰富课文内容,围绕茉莉花写一句话,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也增加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有一个学生就引用了歌词中的那句:“啊,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于是,我适时播放这支熟悉的曲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歌声充溢了整个教室。
要上小学啦教案反思篇4
课堂教学侧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情感的五优化 。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施教者必须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 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 实施效果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时间耗费最优,即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最 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
实验过程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强调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的教学要求、把握好每一单元 ,区别对待和处理每一个课型,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 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条件下,兴致勃勃地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以保证教 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 形成了系统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 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 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 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 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精心设计活动课,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
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 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学生活动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定内容、定时间、定专题、定场地、定专人进行。试图通 过开展英语朗诵 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 富学生的语言生活, 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增添自信感和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最害怕考试。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 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角度、 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 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形成自主学习。
尝试无人监考时,仍需要拉开学生的座位间隔,讲明无人监考的作用与目的,让学生明确学 习的目的。起初学生颇感新鲜和高兴,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机会来了,另一部分学生则由平时 考试时的埋头苦干变得东张西望,不知所措。
(2)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巧妙地处理部分学生的分数,让学 生在学习中有自信心和成功感。
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体差异,考试制订不同的层次要求。例如:单元测根据整 体的测试情况,可以分别按a b c定出不同的分数等级为达标,这样,有助于层次教学的正 常进行,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两极分化,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3) 实行考试分层,合作达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测试设置a、b两卷,要求、难度有所不同;或进行一试两卷:
Ⅰ卷为基础达标题,人人需做 ;
Ⅱ卷为综合测试,能力达标,鼓励学生多做,中下生面较大的学校分数只做参考,不记入 总分;中等偏上学生要求一定要做,以便于挖潜能、培养尖子生、发展能力。
要上小学啦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赋予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倾听录音,走进文本
1.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并获得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
2.请同学们尝试跟着音频里的老师一起轻声朗读。
3.好诗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次,记得按下暂停键!
(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遍,有问题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先来看看你们的字词是否通过课前预习和练读文章掌握了呢?
出示五个会认字的词语: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生:我想来读一读: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我还想告诉大家:这里面“假”(jià)是多音字,还读真假的(jiá)“衣裳”是轻声音,读音为(shang)
2.尝试读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生:落下、荒野、吹笛、跳舞、狂欢、罚站、假期、互相、所以、能够、猜想、扬起、双臂
3.一同来看看其中比较复杂的字——“舞”,这是舞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展示课件):
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播放书写指导)
4.再来认识一个难写的字:罚这个字,我们也可以仿照刚刚的“舞”字,通过探究字理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上面的四:就像一张网,表示逮捕,抓住;言字旁:表示审讯;利刀旁:表示用刑惩治处罚。这个字在书写时注意:上方的“四”要变形呈扁平状,上下结构而不是左右结构(播放书写指导)我们按下暂停键,在写字本上练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轻轻闭上眼睛,再来用心聆听,仿佛眼前看到了什么?(音频朗读示范)
生:我看到了雷云、花草、雨水、树枝和绿叶。
生:我看到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我看到了花朵们也好像我们一样,有学校上学,认真做功课,如果来了红暴,还可以放假休息!
生:老师我还想说:我好像还看到她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奔跑、追逐。
生:我还看到这些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往家赶,对着妈妈扬起双臂,似乎要抱一抱!
四、布置作业,巩固方法
1.在写字本上认真完成会写生字的书写,一个字一行,并组一个词语;
2.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可以用笔描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反思: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用心灵去倾听》: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问讯处的接听员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倾听以及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得快乐、自信,她影响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一、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这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这样做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好处?由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
二、艺术中的反思
苏珊在面对一个陌生男孩的倾诉时保持的是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拥有了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是啊,倾听就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的自觉。可就在这份责任、这种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当学生触犯纪律时,我是痛心疾首无休止的所谓教导;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我是恨铁不成钢的所谓的谆谆教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当学生羞涩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时,我是自作聪明的循循善诱……我何曾考虑到了学生们当时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视到了他们当时的眼神写满了茫然!失措!厌烦!无畏!心不在焉……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解释呢?没有哪个孩子是存心想犯错误的;当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进你的办公室,想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听他说完呢?当学生在路上兴冲冲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脚步呢……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享受到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