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5-07 13:01:03 分类:心得体会

写心得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状态转化成文字版,只有用心写出的心得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6篇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篇1

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要讲好鲜活生动的好故事。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是源与流的关系,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做好传承人就要会讲好故事,不但要有“主动说”的姿态,更要有“贴近说”的智慧。“之乎者也”诚然是圣人之言,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但对于群众而言,难免晦涩难懂、苦于理解,文化历史这本“书”不可避免地被“束之高阁”。对此,不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让文物开口说话,让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更加鲜活精彩,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让文化故事走进街头街尾、寻常巷陌,“飞入寻常百姓家”。

守护文化的精神之“矿”,要谱写融合推动的新篇章。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座艺术宝库,更是一座座精神富矿,如何守护好这些富矿,要做好融合推动的新篇章。一方面,要创新用好精神的物质载体,用好“两微一端”,通过多媒介、新媒体传播文化精神的正能量,让文化精神在形与神的融合统一中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对文化精神体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融入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新思维,融入人民的创造精神,让文化精神更具时代特征和人文价值,在与时俱进中更加丰富,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要涵养积水成渊的大胸怀。文化的发展之“路”,不能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不能一味地迎合经济利益,将其不断地兑换成经济价值,而不着眼于文化更长远的发展。长此以往,过度的商业化势必消解文化本身的价值,令文化发展涸泽式微,形成恶性循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需要微视野,还需要大胸怀,要把“文化筐”里的坏果细致挑出,以免腐坏物质产生渗透影响;还要积极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的软实力,促进文化的大繁荣。

大同云冈石窟从过去的荒凉山区到如今的美丽景区,这背后离不开云冈人十几年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鉴往知来,守护华夏之光,保护文化之魂,我们当尽己所能地传承文化的历史之“脉”,守护文化的精神之“矿”,打开文化的发展之“路”,让文化的“远方”更精彩。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篇2

脱贫攻坚胜利在望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保持定力争做“致富花”。决战脱贫攻坚,须保持定力,增强韧劲。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决战决胜的关键节点,我们再次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总攻令,充分彰显出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履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庄严承诺的金子般的信心与实现人民梦想的远大胸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想好了的事,倾注全力;看准了的事,一干到底;对人民有利的事,毫不犹豫。时刻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紧盯目标不放松,科学作为干事业,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要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干劲,凝聚合力争做“致富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要想早日实现,更需要奋斗和实干。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心中“事”、心中“石”,将责任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激发智慧增进感情,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如期完成,以优异的成绩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献礼!

脱贫攻坚没有旁观者,冲锋的号角已吹响。每名基层党员干部在这场硬仗面前都责无旁贷,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坚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战脱贫,定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完胜脱贫攻坚战。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篇3

乘势而上,擂响脱贫攻坚“决胜鼓”

厚植情怀,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

勠力同心,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久久为功,奏响生态保护“进行曲”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篇4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篇5

黄花不怕贫瘠苦,脱贫路上立新功。年轻干部应该培养“黄花”一样的品质,不仅能耐受艰苦环境,还要在厚植深耕中培养能力,同时不断发挥特长,才能成长为帮助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摸爬滚打增能耐,服务群众尽芬芳。黄花既能食用,又能药用,更有观赏等功能,能力多多,因此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年轻干部也要像黄花一样,培养出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既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等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又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因此,年轻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一线摸爬滚打,不断提升能力,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从而如同黄花一样,在服务群众中尽展芬芳。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篇6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小小的黄花,在风中摇曳着,大片大片,望不到边的黄澄澄,也有着望不到边的希望与梦想。

黄花菜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忘忧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那里的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忘掉忧愁,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黄花摇摆,摇出百姓新希望。富锌富硒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黄花”,这是大自然的馈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一声扶贫号角吹响,如何发展黄花产业,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是云州党员干部心之所系。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特色不尽相同,脱贫要杜绝大水漫灌,讲究的是精准滴灌,要滴到百姓的心坎中,彻彻底底地拔掉穷根。党员干部决不能随意拍脑袋想问题,舍近求远找方法。脱贫攻坚,就是要瞄准目标,立足资源禀赋,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抓住地域特色,将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道路,做好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大文章。

黄花绚烂,映出百姓满脸笑。找到出路,就要为百姓铺好路子。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着交通不便、技术滞后、没有销路等诸多困境。政策补贴就是要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良策。路不通,我们就修路;水不畅,我们就通水;技术落后,我们就找人才……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绝对不能找借口推脱,不能让那绚丽的“黄花”枯萎,不能让致富的道路堵塞。只有政策到位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才有保障;只有百姓笑了,祖国才能更加美好。

黄花飘香,“扶”出百姓好生活。产业兴,则脱贫可期。小黄花,大产业。做好黄花产业,必将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培育农家乐、生态园,打造观景农业,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等一系列联动式发展使扶贫方式多样化、扶贫成果规模化。一阵阵黄花香味扑鼻,一片片美景让人流连,一个接着一个的产业不断兴起,一户又一户的贫困人家过上幸福生活,这就是大好的前景,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拼搏。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不断逼近,扶贫工作进入了冲锋的时刻,我们要撸起袖子,奋勇向前,让黄花依旧芬芳,待到“黄花”烂漫时,百姓仍在丛中笑!

《赴山西调研心得体会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