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参考7篇
写思想汇报一定要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事迹情况,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思路清晰,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1
以黄文秀为榜样,要学习她坚守初心的赤子之情。在有限的生命里,黄文秀始终怀着一颗无尽的为民之心,冲在前线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党员干部要牢记和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解忧排难,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只有时刻永怀赤子之心,才能保持清醒,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黄文秀为榜样,要学习她甘于奉献的赤诚之情。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全身心扑在扶贫事业上,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奉献自我。党员干部要从黄文秀身上汲取甘于奉献的精神实质,始终对党对人民群众怀有一种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赤诚品质,讲奉献讲实干。要以“老黄牛”精神担当尽责,树立舍小家顾大家保国家为人民的家国情怀,不计个人得失,为党为人民为国家贡献毕生力量,弘扬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
以黄文秀为榜样,要学习她勇于担当的坚强品格。黄文秀时刻牢记党的嘱托,用使命担当兑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立下的“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任其职,尽其责”,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状态,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走在时代的最前列。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永不言弃,敢于担当、不怕吃苦,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担当,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黄文秀把自己的扶贫路比喻为“新的长征”,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心中的长征”。党员干部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用榜样的无穷力量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向前,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跑出不负时代的成绩。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2
曾经的花裙子已在箱底落灰,换来的是奔波在乡间农舍中她匆匆的身影;曾经的城市霓虹已遗忘在记忆角落,换来的是山路田间摘橘种茶。仅仅因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曾右拳高高举起,面对鲜红的党旗许下过誓言。也就是这一片初心,让她忘乎如水芳华、绚烂青春,甚是宝贵生命。
用青春为筹码,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北师大硕士毕业,这个“响当当”的学历并没有让黄文秀迷恋城市的海市蜃楼,她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她知道,党需要她,家乡的人民需要她,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的她,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想用自己蓬勃的青春感染百色沉睡的“过去”,勇敢的用青春这个筹码振奋了每一位百色老百姓们的心。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3
柞水木耳是吉林农业大学在柞水县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领衔这支扶贫专家团队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他叫李玉,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院士。他把真菌学、黏菌学的研究延伸到与国民经济结合紧密的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领域;他利用食用菌生产带动数万农户脱贫致富;他立志把祖国建设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感谢李玉教授的农业技术指导。在家门口就业,不但解决了生计,还能照顾家人。”正在玉木耳大棚里忙碌的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来,李玉助推吉林省蛟河市成为木耳产业重镇,带领团队培育新品种玉木耳让吉林省洮南市好田村稳固脱贫,帮助吉林省汪清县申请黑木耳专项基金、申办黑木耳节……
2010年,李玉与浙江省庆元县签约,建立了“院士企业工作站”,他将政府奖励他个人的480万元无偿捐出,设立“李玉院士科技奖金”,用于奖励为庆元食用菌作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2012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李玉满腔热忱地投身扶贫事业。他主张以食用菌产业开展精准扶贫,大力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战略,累计研发食用菌栽培技术300余项。
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曾经的贫困户王极东,现有两个大棚,3万多个菌袋,一年至少有4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2017年以来,柞水木耳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
李玉带领团队面对面、手把手教菇农种植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广“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他每次到一线生产基地,都有很多农民朋友围上来咨询种植问题,亲切地称他为“蘑菇院士”。因为几毛钱的菌苗种到地里就可以变成几元钱的蘑菇,农民笑着说:“李院士是让我们大伙儿在蘑菇地里‘捡钢镚’啊!”
与蘑菇打了40多年交道的李玉,还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今天,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李玉自豪地说。
“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2009年,当中国工程院要求每位新当选的院士题写留言时,李玉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他看来,菌类是天然的粮仓,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类群,食用菌种植的特点在于虽技术含量高,但农民易于跟进,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也能简单操作。菌类生长的过程中能消耗大量秸秆,可以实现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有重要作用。
李玉带领团队把论文真正写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目前,团队先后与全国40多个市(县)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指导培训技术骨干10000多人,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包),带动数万农户依靠食用菌脱贫致富。
“1978年,中国年产食用菌仅有5.7万吨,而今这个数字增长了700倍以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八成。”李玉表示,蘑菇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必须加倍努力,让祖国发展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4
一年多了,她走了一年多了,但是她的点点滴滴仍然留在了百坭村……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村委办公楼内,保留着她生前办公、生活及学习时的模样;村委广场的宣传栏上,是她的事迹介绍以及她生前、牺牲后获得的荣誉;村委岗位情况显示栏,她的名字仍在,只是显示为“请假”。
在百坭村村民心中,她只是“请假”了。
她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原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风华正茂的年纪,她选择泥泞,告别繁华;青春正盛的岁月,她扎根基层,反哺家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使她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直到今天,回想起当时得到她出事的消息,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仍然感到悲痛。2019年6月17日凌晨,他们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从百色市返回乐业县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她走了,她用生命书写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
她走了,她申请的项目、要修的路、要建的幼儿园、要带村民脱贫致富的目标没有变……
一年多来,百坭村两委干部接过黄文秀的接力棒,制定了文秀扶贫产业路“139”产业发展规划,成立百色秀起福地百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秀起福地”“百坭”“秀美百坭”3个商标,依托特色产业打造了山茶油、山泉水、茶叶、砂糖橘、蜂蜜、清水鸭等“秀起福地”系列农产品,壮大村集体经济。
“文秀书记虽然没有见到通车的这一天,但修路的项目是她申请来的。修好产业路、带动产业发展是文秀书记的遗愿。”黄文秀的接棒人、百坭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说。
2019年年底,一条长22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正式通车,被命名为“文秀产业路”。
2020年广西教育厅下拨了200万元资金,直接用于百坭村建公办幼儿园,今年9月份就能投入使用了。
2019年,百坭村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年底,百坭村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金灿灿的砂糖橘、八角飘香、杉木成林……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如今的好日子,和黄文秀在任时为百坭村打下的脱贫基础是分不开的。”周昌战说,经过努力,全村种植杉木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万余亩,砂糖橘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
村民班统茂说,百坭村以前也种砂糖橘,但种植技术跟不上,没销路,挣不了多少钱。黄文秀到任后为村里联系公司,请技术人员到村传授技术,帮村民建起标准化果园,又积极探索网上销售路径,建立起百坭村电商服务站。
如今,百坭村逐步完善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实施村庄美化、文明新风等乡村振兴工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黄文秀生前的夙愿一一实现。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5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她没有生儿育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于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县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铭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和繁琐的工作中。孤儿的“校园妈妈”、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坚守三尺讲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尽职尽责的精神,钻研学校教学和管理,身体力行,教学成绩突出。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张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体落实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和执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朴实、真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彰显的精神,深刻地感动了我。
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她热爱党,热爱人民,更热爱贫困山区的人民,为了办好女子高中,她锲而不舍,历尽艰辛,但始终坚信,依靠共产党就能办成事,就能成就她的梦,办一所女子高中的梦,让无数个贫穷的女孩子圆大学的梦,她要通过培养女大学生来促进我们贫困山区脱贫,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怀着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6
10月9日中午,红星新闻从舟曲县委宣传部获悉,同行的4名记者为3男1女,平均年龄约28岁。在8日晚8时30分被打捞上来的人员中,除张小娟外,另有1男1女两名记者。
“打捞上来的3人均已死亡,其他2人还在救援中,但难度较大。”舟曲县应急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由于张小娟等人坠入的白龙江水流急、水深,搜救难度较大,“武都区公安、消防等力量正在全力搜救另2名失联的记者。”
“十年扶贫十年奉献。我的姐姐张小娟,几乎将所有的爱与心血都倾注在扶贫事业上了。10月7日,她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张小娟的亲人在得知噩耗时,通过微博连发多条博文悼念张小娟。张小娟弟弟告诉红星新闻,他的姐姐是舟曲有名的扶贫人,一直在一线,“一年中,她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奔赴在各个贫困村,大部分周末也用于加班。”
此外,一名正在舟曲县某乡工作的乡镇干部也告诉红星新闻,她曾在工作中接触过张小娟,“业务能力很强,很优秀的一名同事。”她说,张小娟一直都是他们乡镇干部的榜样,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张小娟就经常奔走在各个山区,“据我所知,这次返程她是搭记者们的便车,绝不是网友臆测的带着4个记者下乡作秀的人,这对她来说是诽谤,也不公平。”
据舟曲县人民政府官网以及微信公众号“青春舟曲”发布的《盛开在扶贫一线的格桑花——张小娟》资料显示,1985年出生的张小娟任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立节镇、县政府办、曲瓦乡任职,相继获得“舟曲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舟曲县三八红旗手”、“舟曲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第十六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第二届藏乡江南舟曲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艺术节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2010年,张小娟被选拔纳入甘肃省优秀八零后年轻干部后备库;2016年,张小娟当选为政协舟曲县第十五届政协委员(常委);2018年,张小娟获评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9年,张小娟获评甘南青年五四奖章。
脱贫攻坚楷模事迹篇7
办校12年后,不断有学生为争取读书机会涌向这里。有女孩背着包站在校门外,恳求来这读书,许久不肯离去,张桂梅年年遇到这样的女孩。也有外市来求学的,学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钱,嘱咐对方,没钱再找她要。
张丽(化名)初中时,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但父亲长期酗酒,常常责骂她。她独自一人住进镇上120元一间的出租屋中,房费由改嫁的母亲支付。
初中毕业,她想着去打暑假工,家里再凑些钱就能读书。但母亲坚决不让她读,说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绩未达到女高分数线,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辍学,去年暑假,她壮着胆,拿着贫困证明、独生子女证明、父母离婚证来到女高门口,申请一个读书机会,办公室老师收下她的材料。没想到,几天后,她的妈妈接到女高的电话,女儿被女高录取了。妈妈说孩子走了“狗屎运”。
学校不仅送张丽一张高中入场券,也为她支付了生活费,免除她经济上的担忧。
不过,像张丽一样因交不起学费而来到女高的越来越少。2019年,华坪女高一本上线率40.67%,排名丽江市第一。今年,学校成绩依然可喜。159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70人,本科线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线的高考成绩让张桂梅不太满意,她觉得,今年受疫情影响,山里的孩子与城市孩子进一步拉开差距。
上网课在大山里很不便,风一刮,信号就没了。她让老师和各级村委会联系,让家中没有网络的学生去村委会上课,并给没有手机的学生买了手机。
张桂梅希望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心愿也没能实现。
学校最缺的仍是资金。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华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胥国华告诉记者,华坪女高最初按18个教学班、900人办学规模设计,但因资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师工资,学校水电费、学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学校负担,每当账户剩下100万元,张桂梅就进入新一轮的忧心,她要继续为钱奔走。
名气能为学校带来钱。张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国聚焦在2008年,新闻联播报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汶川地震来了。第二次时,媒体宣传她,片子还没播,鲁甸地震来了。
这一次,赶上了疫情。她以为又没了音讯,自己却突然火了。
社会各界的捐款让张桂梅暂时免于为钱发愁。但代价是每日数不清的媒体约访和陌生人的问候电话,有人请她去给干部讲道德课,有报纸请她跟全国优秀教师写几句话。以前没钱看病,如今,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被医生关注,有人给她开中药,有人对她问诊。
她对每位到访者客气。多家媒体到来前,她特地去医院打了一针,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节,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视频采访,身后有县长和一名医生保驾护航。
这位强势的校长逐渐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有限。对于这所学校的未来,她多数时候表示乐观,觉得学校名气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会管。
以前,有洁癖的她不喜欢别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体愈发虚弱,要靠别人搀扶。半生教书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荡荡的校园,她终于可以停下来一会,想想自己的事,以后养老怎么办,但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脆弱的时刻很短暂,很快,她又以健谈精干的形象面对每一个到访者。她说,只要她能动,女高就不会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