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教案7篇
大家在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案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增强趣味性,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传达课堂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医生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医生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能够理清文章脉络。
2.学会通过人物形象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3.学会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
4.体会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精神。
一、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主张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2.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自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书立说,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补充: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境。
3.文中引文知识链接(用工具书查找本部分不懂的古文)
?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时蔡邕的'《琴操》。其中,《箜篌引》产生的背景有较完整的记述:
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通“櫂”,意为“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则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桃花扇》:是清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描写南明王朝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无能,任由奸臣余孽阮大铖、马士英兴风作浪,断送大明江山,百姓陷入战乱祸害的历史,展现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
文中引文出自《桃花扇》中的【胜如花】,原曲是: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这写的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杀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在位十七年间,他勤勉辛劳,不溺于声色犬马,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终于江山易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蓟北: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安史之乱”叛军根据地洛阳一带。
背景:这首诗歌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即今天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现在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已。
6.描写
按内容分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描写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本篇文章主要涉及到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知识。人物描写和正侧面描写分属两类,他们之间可以重叠且不发生冲突。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兼顾。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如与别人交谈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按叙述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1.理清文章脉络,为文章划分层次。
2.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请你找出作者都选取了哪些情景?
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地方,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梁任公先生,并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出梁任公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4.找出文中间接描写任公先生演讲效果的地方,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医生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医生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医生的教案篇4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 wù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
四、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医生的教案篇5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 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
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医生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从情感态度方面看,把握作者对恩师梁启超先生真挚深厚的情感,进一步了解梁启超的为人为学;
2、从内容方面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梁启超演讲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原因
2、对梁启超人格魅力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感知性阶段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2、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我想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生字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3、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
明确: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
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
4、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注。(3分钟)
板书:开场白独特外貌短小精悍
声音沉着有力梁启超:有学问
内容丰富有趣有文采、有热心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
表情表演酣畅淋漓肠手舞足蹈、生动有趣
5、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
第二课时
(二)理解性教学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样了。(提问)
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
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确: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4。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5。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医生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