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铅球教案6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清晰了解每个环节所需时间,从而合理安排课堂进度,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体育铅球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体育铅球教案篇1
体育教案-铅球
初中体育教案 体育学科教案
时间:96年4月3日下午第七节
教研课题:从分层次教学入手,提高体育较好生的专项能力。寓德于教内容要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互助友爱的精神。设想: 高中阶段学生均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素质与能力,在学习本年级教纲内容时,相当一些学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的任务,针对这一特点,本课从分层教学入手,让一些教材掌握快的学生,在剩余的时间里任意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球类项目作为自身的长项,并靠自己的能力自行练习。这样高中三年里,大部分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善长项目,而许多事例证明,只有具备一定的专项能力的人,才会终身引发运动的爱好,这种教学思路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与发展,为终身体育教育打下基础。同时,球类兴趣项目的练习,完全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这种教学也符合国家教委关于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自练、自捡、自测、自我调节和自找控制能力的目标。
本课既立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依靠学生的主体发挥,整节课教与学双边和谐进行。使学生上完体育课能有较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教材: 1、技巧 2、耐久跑 3、球类项目 任务: 1、学习掌握头手倒立(男)和肩肘倒立(女)发展灵敏、协调及有关的肌肉力量。2、复习改进耐久跑技术,提高耐力素质。3、进行兴趣项目的'选择练习,发展专长项目能力。
4、通过以上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互助的良好品质。 课的目标:(一)1、课堂常规(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课内容)2、慢跑400m(热身运动、慢速前进)3、徒手操七节(听口令、合拍、动作整齐、有力)课的目标(二)教材(1)头手倒立(男生)要求: 改进提高头手倒立 重点:双足蹬地举腿调节重心。教法:①有人帮助下的头手倒立
②独立完成头手倒立 ③慢起的头手倒立。教材(2)肩肘倒立(女生)要求: 复习改进肩肘倒立 重点: 举臀、撑腰、展髋 教法:①前后滚动 ②肩肘倒立,后滚翻 课的目标(三)球类项目
要求:能较好地完成技巧规定动作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练习,进一步发展专长项目,学会自学、自练、自捡、自测、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课的目标(四)耐久跑(定时跑)要求:改进提高耐久跑技术,控制跑速,合理分配体力。重点:呼吸与脚步的配合,克服极点现象,增强信念。教法:①8分钟耐久跑过程可跑400m后走50米或100米。课的目标(五)
1、放松运动 2×8拍 2、讲评本课上课情况 3、分配值日生 4、师生道别
体育铅球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理解本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特色
3、体会作者深刻的.哲思内涵,了解作者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学习重点]1、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4、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由乐——悲——喜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
课文第五段的阐述哲理,特别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学习内容]
一、导语:
前面学习了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杜牧的《阿房宫赋》,今天进一步学习文赋的代表作苏轼的《赤壁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背景资料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贬谪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③山川相缪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四、文章内容:
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景美——“乐”)
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
第三节,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共同享用。 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
第一节介绍东坡游赤壁,作者写出了清幽静寂的自然景色和诗一般的境界,不由行沉醉其间,陶然忘忧,幻想羽化而登仙,由自然和谐的意境——心情“乐”甚。
由乐而忘情,不觉“歌”起来,却歌出了屈原的“楚辞”,客和箫哀怨,曲折传递内心仍难以排遣的忧郁情怀,转为抒“悲”情:哀……,羡……,如何解脱呢?接下来议论说理,表达乐观旷达的理性美。
五、艺术特色:
1、 情、景、理融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
2、 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3、 儒道兼济的复杂思想。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客观景物只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更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六:布置作业
东坡两次游赤壁,分别写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课外赏析《后赤壁赋》,并作比较分析。
体育铅球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推铅球是高中阶段体育检测的主要项目之一,投掷是一项发展力量的体育运动,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设计思路:
本课根据高中《课标》水平五,通过铅球投远练习和游戏争分夺秒,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铅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体能。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投掷铅球的技术,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安全保健的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提高投掷铅球的兴趣。
难点:拓展、合作、探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铅球的特点与练习形式,总体思路力求“新、活”,采用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二十五个实心球、两个篮球场地,四幅图片,一台录音机,来完成本课的各项任务。
1、常规导入阶段:(二分钟):
铃响后,同学们在场地中央成四路纵队站好,师生问好后,我富有激情的说:“非常高兴与同学们一起来上这节投掷课,希望通过本节课每名同学都有所收获,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做的非常好,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生答)通过轻松自然的方式,不仅做了课的导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兴趣阶段:(六分钟)
“首先让我们一起跟音乐的节奏来做一下热身,希望同学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在音乐《动起来》的伴奏下,老师带领学生在篮球场的边线、端线、三分线、罚球线做热身跑练习及双人操。(此环节主要是使学生愉悦身心、充分热身)
3、运动参与体验阶段:(二十六分钟)
(1)回忆体验:首先分组,每一列为一组,由小组长带领本组队员到对应的场地,结合初中所学的投掷铅球的姿势,在线后两人一组做对投练习。同时提出练习要求:
1、注意安全
2、小组长口令指挥统一投球捡球。在练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并加以鼓励。通过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材的教学实施做好了铺垫。
(2)拓展延伸:“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那么如何才能把铅球投的更远呢?”让同学们带着问题,由小组长带领结合教师自制教学展板进行探究、讨论、总结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大胆尝试。提出练习要求:
1、注意安全;
2、大胆尝试;
3、小组长口令指挥统一投球捡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层层递进,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以后学习投掷铅球的技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成果展示:尝试练习一番后,将学生集合成四路纵队。“在刚才的练习中每小组都表现的非常好,各小组都总结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统一提示下,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并进行示范动作,第一种姿势侧向滑步推铅球;第二种姿势背向滑步推铅球。然后每小组结合老师的示范动作,根据刚才各个小组探究的方法,参考图片,由小组长带领继续分组练习。(通过投掷铅球,发展学生的力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
(4)巩固提高
“通过练习,每名同学都有所提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
1、
2、3号三条投掷线,一条标志线,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投掷线,在1号线投过标志线得1分,依次为2分、3分,每小组所有同学得分相加为本小组得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
1、3组投,
2、4组记分,然后交换,教师统一指挥。此环节主要拓展学生的投掷技术,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
4、合作提高阶段:(七分钟)
游戏:《争分夺秒》“在刚才的练习中每小组都表现的非常好,在下面的比赛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获得冠军?”介绍游戏方法:同学们站在起跑线的后面,每小组前6名同学把球放到标志点上,后6名同学取回,先完成者为胜。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做主,安排本队队员的先后顺序和拿放球的顺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愉悦身心阶段:(四分钟)
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共同进行身心放松活动,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最后,引导学生谈收获与心理感受,收器材,师生再见。
体育铅球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
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悲-喜-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 (属-嘱)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③山川相缪(缪-缭)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说明: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积累,以此储备一定的知识,借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识点很多,这里提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对学生起到一种学习引领的作用。)
三、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 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
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
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品读情感的变化,研讨以下问题:
(1)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
(2)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
明确:面对良辰美景主人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且美梦随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风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却以哀婉的啸声传达出悲凉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发生逆转,由乐过渡到下文的悲。
4、个人朗读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
(1)指导学生朗读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
(2)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为品味文中之“悲”做准备。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在悲叹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悲情?
明确: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之“悲”由三个方面的感触引发:
江山风物触发苏轼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笔锋陡然一转,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贬谪黄州的苏轼情况又是怎样呢?“渔樵江渚,侣鱼虾友麇鹿;驾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作为有着独步古今才华、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苏轼,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暂,事业无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现实的无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永驻,岁月常在,甚至获得永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处结合当时背景来谈作者何以会产生这种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哀之叹。)
体育铅球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
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解读赏析(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全体女生读)
·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情英雄安在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理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风波》帮助理解。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如下图: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学习
比较阅读;
苏轼《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体育铅球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侧向滑步推铅球动作要领,85%的学生能够做出该技术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侧向滑步推铅球发展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享受到田径运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全身协调用力在最后用力时,按顺序集全身力量于最后产生的爆发力上。
?难点】
滑步与最后用力之间的衔接。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温故知新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原地侧向推铅球。哪位同学能做一下动作帮助大家复习?
做的非常标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技能与原地侧向推铅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原地基础上增加滑步。叫做侧向滑步推铅球。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新技能。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行进间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
1、花式传球
方法:四路纵队,每个队的排头持球从头上传给后面同学,第二名同学接球后从胯下传给第三名同学,依次类推。
2、徒手操:头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弓步压腿、踝腕关节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动作标准,到位,充分活动各关节。
(三)基本部分
1、复习原地侧向推铅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第一排先投,集体投出,集体捡球,捡球后站在队伍最后一排,第二排依次继续。
2、示范
提问:注意观察老师整个动作包括那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预备姿势、滑步动作、最后用力。维持平衡。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1)握球的方法:五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根上,大拇指和小拇指扶在球体两侧。
(2)持球的方法:将球握好后,放在锁骨窝处,头部稍向右靠,用颈部和下颌贴紧铅球,右手抵球,肘部稍外展,完成持球动作。
(3)预备姿势:握、持好球后,高姿站立,左侧对准投掷方向,右脚靠近投掷圈的后沿、脚尖稍向里合,左腿自然弯曲,左脚掌内侧着地,重心落于右腿;上体稍右倾,左臂微屈在体侧上方自然上举,眼睛平视前方或视前下方。
(4)预摆和滑步:在开始滑步前,通常做1~2次的预摆。预摆时左腿微屈以大腿带动小腿向投掷方向摆起,上体稍右倾,接着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屈膝回摆靠近右腿,上体右倾,收腹含胸,预摆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身体的平衡;身体重心向左移动,左腿向左侧摆出,同时右腿用力侧蹬,“摆”、“蹬”同时进行;右腿充分蹬伸后,迅速收拉小腿,使前脚掌沿地面滑至投掷圈圆心附近,脚尖稍内扣,使脚约与投掷方向成直角,同时左脚积极下压,以前脚掌内侧着地,形成最后用力前的良好姿势。
(5)最后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最后用力和滑步动作是紧密连接的,当左脚一着地,即开始最后用力。首先以髋部大肌肉群发力,右腿用力蹬转,髋部前移并左转,同时左臂稍内旋经体前带领左肩边移、边抬、边转至投掷方向;紧接着右腿开始转蹬,两腿进行爆发式蹬伸,左肩制动,右肩充分向前,抬肘、伸右臂、用手指拨球,将铅球从肩上向前上方推出;当铅球出手后,及时换步、降低身体重心,维持身体平衡。
4、练习
(1)徒手模仿预备姿势练习。
组织教学:四路纵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2)滑步练习:
①摆动腿预摆练习;
②支撑腿主动后撤练习;
③预摆滑步练习。
(3)最后用力模仿练习(体会蹬、转、挺、推、拨、送的用力顺序)。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用力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下肢力量,没有掌握用力顺序,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要注意先蹬地、专题、挺髋再过度到上肢。
(4)滑步动作完整练习。
5、检验——投铅球比远比赛
方法:在投掷区不同的区域画出一个圈,圈里放一个装满沙子的废弃饮料瓶。每组每人用侧向滑步投掷铅球一次。从近到远不同的标志点分别给从低到高的分数,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分数少的同学帮助分数高的同学做放松运动。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3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五、场地器材
铅球若干个、铅球场地。
六、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