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耳朵教案推荐5篇
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节奏和时间分配,认真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摸耳朵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摸耳朵教案篇1
活动名称:
耳朵有什么用
活动要求:
1、能够知道耳朵的更多用处。
2、能根据散文中部分内容做一做,体验游戏的快乐。
材料与环境创设:
故事磁带、眼镜、耳机、电话、听诊器等
活动重点:
能够知道耳朵的更多用处。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讲述谜语。这个谜语就在我们自己身上,猜猜看究竟是什么。
2、原来是我们的耳朵,那么今天我们的'小耳朵朋友要跟我们一起学本领了。
二、欣赏散文
1、小耳朵朋友带来了一首散文送给我们小朋友,他想让你们知道他的本领有多大呢,我们赶快来听听吧!
2、欣赏完散文,请小朋友们说说散文提到小耳朵有哪些用处?
3、除了散文里提到的,你觉得小耳朵还有哪些用处?假如没有耳朵,将会怎么样?耳朵会生病吗?
三、做做玩玩
1、我们的耳朵很想给小朋友们表演它的本领,所以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让小耳朵来表演。
2、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带上眼镜,带上耳机听音乐等。
摸耳朵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情趣。
2、了解眼睛、耳朵等五官各有用处,并懂得保护自己的眼睛与耳朵。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同的五官(眼睛、鼻子、嘴巴等)各有不同的用途。
三、教学难点: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嘘………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听到的?
小动物也有耳朵,你们知道小动物的耳朵有什么本领吗?可是,有一只小公鸡却要向别的小动物借耳朵,别的笑动物会借给它吗?为什么?听完故事你就明白了。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第一遍,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 故事里讲了什么事?
* 小公鸡向哪些小动物借耳朵了呢?它们借给小公鸡了吗?
3、利用挂图分段讲述故事,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
第一段:故事从开始讲至“小公鸡发愁了。”
提问:小公鸡的眼睛怎么啦?为什么发愁?怎么办?
第二段:续讲故事至“没有耳朵我会被大灰狼吃掉的。”
提问:*小公鸡向谁借耳朵?小狗借给它了吗?小狗是怎样说的?
*小公鸡又去向谁借耳朵?蝙蝠借给它了吗?蝙蝠说了什么?
*小公鸡第三次向谁借耳朵?小兔借给它了吗?小兔说了什么?
第三段:续讲故事至结束并讨论。
提问:小公鸡借不到耳朵,它的妈妈是怎么跟它说的?
*小公鸡后来是怎么做的?
*说一说眼睛有什么用处?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眼睛?
小结:我们小朋友要少看电视,多看绿色植物,上小学后看书写字多了还要天天做眼保健操,保护我们的眼睛。
4、教师生动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欣赏故事。
5、讨论:
*小动物们为什么不愿意借耳朵给小公鸡呢?
*你知道其他小动物的耳朵有什么用处吗?(如:兔子的耳朵很灵,能散热;松鼠的耳朵很多毛,适合住在上等等)
6、教师总结结束。
摸耳朵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木珠、纸屑、米。
2.打击乐器若干。
3.四张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家。
4.录音机一台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做客时要怎么样?(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小纸片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辨硬币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刚、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里面装的是不是旺仔牛奶呢,请小朋友们不要打开盖子,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操作。摇旺仔牛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来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回答,证实正确答案后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米在胖大海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胖大海饮料瓶子)里面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米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
>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集体练习:这是米发出来的声音)
3.操作活动三:听辨木珠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木珠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个别回答,请一名幼儿证实,集体练习:这是木珠发出来的声音)
4.操作活动四:听辨纸片在可乐罐中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
(2)幼儿操作。听一听纸片在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 (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教师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1.导语: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
摸耳朵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2、通过自制响罐,感觉声音产生的有趣。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废旧易拉罐瓶、豆子、石子、硬币、纸屑、米等五种晃动易发出声响的物品。一次性调羹、急时贴、音乐磁带、录音机。事先制作好的两个响罐。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响罐,引起活动的兴趣。
谈话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两个会发出很好听的声音的响罐,摇晃其中一个响罐(问: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引导幼儿说出易拉罐内装有东西,因此晃动时才会发出声音。)在次出示第二个响罐,也请幼儿来听一听,同样也会发出声音。(问:这两个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说出易拉罐内装有的材料不相同。在请幼儿逐个猜测易拉罐内内到底装的是什么?
2、观察老师提供的材料,了解其中的作用及功用,尝试制作响罐。
制作步骤:请幼儿自己小组讨论分配,你要选择哪种材料,装入易拉罐中,在这里提醒幼儿,只能把一种材料装进易拉罐中。装好用急时贴把瓶口封住。
3、猜响游戏
小朋友们自由结伴,根据晃动的声音互相猜测响罐中装的是什么?
4、集体猜测,进行响罐分类活动。
请一名幼儿摇晃响罐,请全班幼儿一起来猜测响罐中装的是什么?请这名幼儿公布答案。(例如:沙子,请手拿沙子响罐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来晃一晃。)同样方式请下一位小朋友。
5、用响罐为音乐伴奏。
我们手中的响罐有很多的用途,现在让我们用响罐为音乐伴奏。播放音乐幼儿和老师一起为音乐伴奏。
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制作了响罐,发现了很多的秘密,不同的材料把它装进易拉罐中,晃动时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东西也可以装进易拉罐中,晃动是也会发出很好听的声音。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做做看。响罐玩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小朋友想想,想好了告诉老师我们一起来玩。
摸耳朵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玩具塞入器官的不良后果,指导玩具不能塞进耳朵等身体器官。
2、知道发生意外是要去医院。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活动准备:
1、男孩木偶。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
(1)小朋友们,你们玩过穿珠游戏吗?
(2)明明也来玩串珠,发生了什么事呢?
2、教师操作木偶表演故事情景。
(1)木偶表演:
旁白:游戏时间到了,明明选了自己最喜欢的穿珠游戏。
明明:小珠子,真有趣。(明明把小珠子塞到了耳朵里。)
(2)教师:明明玩串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你们觉得明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挂图,继续讲述故事。
(1)教师:我们来看看后来怎么样了。,珠子塞在耳朵里出不来了,老师赶紧把明明送到了哪里?医生是怎么做的?
老师送明明到医院,医生挖出珠子。医生还告诉明明,下次可不能再把珠子塞到耳朵、鼻孔、嘴巴里了,那样做耳朵和鼻孔会流血,还有可能会发生危险。
(2)教师操作木偶,模仿明明的声音说:我再也不把玩具塞到耳朵里了。
4、拓展幼儿经验。
(1)教师:我们身体上有一些小小的孔,如:耳朵、鼻子等等,这些小小的孔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不能把东西塞进这些小孔里。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像小珠子一样小?什么东西比小珠子还小?它们可千万不能塞进我们身上的小孔孔里呀。
(2)教师总结:教室里的小珠子、小插粒、小磁钉,家里的小纽扣、小橡皮都不能塞进我们的耳朵、鼻孔、嘴巴里,如果不小心掉进去,一定要马上去医院请医生来帮助我们。
家园共育家长应将家里的细小物品摆放在幼儿不易接触到的地方,同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反思:
在幼儿极其喜欢的听故事的氛围中,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整个课堂的气氛很好,当小朋友听到明明把珠子塞进了耳朵之后,都很担心,很紧张。我向他们提问,“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呀?明明的耳朵里有个珠子!”我向她们指着挂图上的老师,让她们接着猜一猜老师看到了明明耳朵里的珠子后会怎么做?小朋友们顿时炸开了锅,有的说要找爸爸妈妈,有的说要找老师,有的说要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