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教案7篇
教案能够提供教学的参考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和期望,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9年级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9年级教案篇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师生一起分析《捣练图》,使学生对于我国唐代的绘画题材与风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与认识。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以点带面,通过对《捣练图》的欣赏使学生对于唐代的时代背景、审美标准、绘画发展、以及当时的总体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的设计与串讲中要很好地把握好课的条理与节奏。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设计:
⑴、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在课前可以展示一些与唐代有关系的文物图片
⑵、引入新课:再出示一组唐代的特色建筑物、文物、绘画作品的图片,同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名字:大雁塔、“开元通宝”货币、三彩骆驼俑、敦煌壁画、《簪花仕女图》.
继续,让学生根据图片:
这些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唐代的作品)
通过图片所反映的唐代都有什么特色呢?(人们生活很安逸,在佛教、诗歌、经济、贸易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大雁塔: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唐玄奘西行取经还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宣扬佛法,都发生在这个时期,所以唐代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普及。
“开元通宝”货币:唐代的经济也是在空前的发展,从当时货币的样式到普及制作,充分显示出唐代时期人们生活的富有与经济上的繁荣。
三彩骆驼俑:用是一种陪伴死者的随葬品,“唐三彩”是在武则天时期得到的发展,是唐代陶瓷上的创举,所谓的“三彩”是以铅为熔剂制成的其中以黄(赭)、绿、蓝为主色施于白底胎上。从上面表现的人物来看,人物多为西域等地的商人,所以充分显示出唐代商贸的发达,“丝绸古道”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型的。
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唐代佛教的盛行也使得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佛教氛围,我国各地佛教建筑、雕像、壁画的大面积出现,使得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佛教文化。“西方净土变”画面表现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画面中的伎乐天的形象生动多姿,特别是其中的“反弹琵琶”造型更是敦煌壁画中的精品,画面中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
⑶、《簪花仕女图》:盛唐时期的工笔重彩代表作,画面表现盛唐时期几位头簪大花的贵族妇女在私家庭院中闲庭漫步的情景,画面人物体态丰肥,衣着华丽,动作轻柔舒展。绘画技法娴熟,色彩浓艳又不失和谐。通过看这幅作品。带领学生在图上寻找他们认为怪异的装扮:学生提问:人物面部的眉毛比较有特点,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解释:唐代追求“以胖为美”的审美准则,所以人物的种种设计都是由它的美学的原理构成的。唐代人比较胖,每个人的脸型都是圆脸,大家想想看,在一个很大的脸上画一个细细的柳叶眉好看吗?(学生回答:当然不好看,主要是不协调。)那么这种眉毛画在脸上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与人物的圆脸产生形象上的呼应。)所以聪明的唐代人就以雄蛾子的触角得到了启发,发明了“蛾眉”,为的就是在脸上和脸型呼应。
在唐代妇女的生活十分单调,每天只是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单调的活动,化装便是她们每天的重要消遣。各种新鲜的发式便是妇女们日常花功夫捉摸的地方。高髻便是在唐代妇女发式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在《章怀太子墓壁画》、《执扇仕女图》中均有较多的表现。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头上先用假发把头发垫高,然后用真头发包在外面,使得头发高高的立于头上,体现出人物的高耸的头型,既提高了人物的身高,又使得雍容、华丽的发簪得以展示。而在高髻上簪花更突出了这个特点,收到了雍容华贵的效果。
在每个人物的面部,还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主要化妆方法,其中在每个主要人物的面部都有黄金花子的体现,“花子”是古代妇女的常见的装饰物,在古代的名《木兰辞》中就讲到:“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的“花黄”便是这里提到的花子。它是一种用金箔剪刻出的装饰图案,通常贴于前额、两鬓的位置,花子在敦煌壁画中也有大量的出现。
看过了每个人物的头部装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人物身上的表现。首先受到人物身材、地理位置的条件决定,画面中人物主要的服装材料都是纱质服装,这不但透气性好,还很轻盈,在画面中画家以十分写实的手法,表现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服装中大量的花卉图案充满了富贵的'气息,层层的晕染加上细致的勾描表现出层层的图案从纱的下面隐隐的露出来的效果。最后带学生分析画面的人物动作以及画面构图方法,再让学生体会画面中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心态?
在我国的古代,许多妇女在外表上看过着十分富有的生活,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她们的生活还是十分寂寞与无聊的,所以在《簪花仕女图》中每个人物都是在拈花、逗狗、戏蝴蝶……从外表看来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实际上她们内心的空虚、寂寞是今天的人们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通过绘画作品来洞悉她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作为古代的妇女可悲、可怜的心灵世界……
⑷看过了《簪花仕女图》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另一位绘画高手张萱的作品《捣练图》。这是一张反映唐代劳动妇女生活的画面,主要表现的是在丝织品作坊中的劳动场面,一共表现了十二个人,有中年妇女、年轻女子以及五、六岁的小女孩儿,她们对于劳动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认真工作;有的正在休息;还有的在劳动环境中嬉戏、玩耍……让学生分析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劳动内容。让学生分析对比《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在题材、人物上的差异。最后由学生两件作品在艺术上的贡献,我们通过了解两件作品了解了唐代文化的哪些方面?通过课件进行展示、。
最后布置课下观察作业:到生活中去寻找唐代的艺术品,看看能否利用课上的分析方法去解读它们,能否取用独立的眼光去发现藏在艺术品细节中的信息,做一个会发现美、会体会美的学生。
9年级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提高安全意識,學習防中暑的有關知識,在學習中增強與同學的合作交流意識。
2.初步瞭解中暑安全的有關內容,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暑是怎麼回事?
中暑是人持續在高溫條件下或受陽光暴曬所致,大多發生在烈日下長時間站立、勞動、集會、徒步行走時。輕度中暑會感到頭昏、耳鳴、胸悶、心慌、四肢無力、口渴、噁心;重度中暑可能會伴有高燒、昏迷、痙攣等。
二、討論:戶外活動如何防止中暑呢?
小結:
1.喝水。大量出汗後,要及時補充水分。外出活動,尤其是遠足、爬山或去缺水的地方,一定要帶夠充足的水。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帶些水果等解渴的食品。
2.降溫。外出活動前,應該做好防曬的準備,最好準備太陽傘、遮陽帽,着淺色透氣性好的服裝。外出活動時一旦有中暑的徵兆,要立即採取措施,尋找陰涼通風之處,解開衣領,降低體溫。
3.備藥。可以隨身帶一些仁丹、十滴水、霍香正氣水等藥品,以緩解輕度中暑引起的症狀。如果中暑症狀嚴重,應該立即送醫院診治。
三、補充總結預防中暑還應注意哪些?
1.夏季課間活動量不宜大,要避免劇烈運動。活動量大流汗就多,容易中暑。
2.夏季晝長夜短,天氣炎熱,人们的睡眠不足,午睡能夠有效地補充睡眠,同時可以避開中午高溫期,減少中暑的可能,不僅對健康有益,而且能夠保障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學習。
9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会比较他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8和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
2、难点: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书的大小,掌握8、9的组成。
教学准备: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数
一共有几朵花?
2、再添上一朵花,现在一共有几朵花?(8朵)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几朵呢?(9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8和9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认、读、数8和9。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提问:图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面上画了些什么,与哪些数字有关,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8位小朋友,9个人,2个小桶,2个喷壶,2把小铲,8棵树,1块黑板,黑板前有9盆花,9只蝴蝶,8朵花…..)
(2)、请大家用小木棒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再添上一枝是多少?
出示计数器,请大家拨7个珠子,再添上几个是8个呢?几个珠子,再添上1个是9个呢?
2、数的顺序。
出示直尺图。问:第一段从什么数开始?再看7后面的一个数是几?8后面的一个数是几?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倒数到0。
3、数的比较。
(1)、7和8比较大小。
①、学生动手摆,第一排每个同学摆7根小木棒,第二排每个同学摆8根小木棒,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学生动手写:第一排小木棒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那第二排呢?7和8 比较,谁大,谁小?
8比7大应该用什么符号?7比8小应该用什么符号?
8 >7 7<8
(2)、8和9比较大小。
①、学生动手摆,第一排每个同学摆8个圆片,第二排每个同学摆9个圆片,比一比,哪一排多?哪一排少?
②、学生动手写:第一排小圆片的个数用数字几来表示?第二排呢?8和9比较,谁大,谁小?
9比8大应该用什么符号?8比9小应该用什么符号?
9 > 8 8 < 9
4、认识8和9的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1)、让学生找到教科书p54的蝴蝶图,按要求用彩笔给蝴蝶涂色。
(2)、通过给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5、指导书写。
(1)、指导8的书写。
首先让学生看教科书p53的黑体字8,问学生8字像什么?然后看教科书p54中8的书写顺序图,再出示田字格小黑板,边板演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字处连接,一笔写成。最后,请同学看着黑板上的“8”字书空,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习写“8”。
(2)、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在教科书p54的写字格里描写9。
(3)、完成教科书p54的“8”、“9”书写练习。
6、操作感悟,学习8和9的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个数大于7,小于9,这个数是几?
(2)、9的前面第4个数是几?
(3)、比6大,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2、作业:把数字8和9写在作业本上(各写5行)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9两个数字朋友。希望同学们回到家里找一找有关数字8和9的物品,明天来学校后……
(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7 8 9
7 < 8 ,8 > 7
8 < 9 ,9 > 8
7 < 9 ,9 > 7
9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地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统计图,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收集和整理数据,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统计”这个词吗?板书:统计对于“统计”,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叫统计?可以怎样统计?学统计有什么用?)
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认识“统计”。
二、探究问题
(一)认识统计表
1.出示课件,提取数学信息。 有四种饮料,桃汁5箱;梨汁10箱;苹果汁9箱;桔汁5箱。
2.学生把饮料的箱数填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
3.汇报:你是怎样填的?
理解“合计”的意思。
4.对比饮料图与统计表
师:如果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你看下面图(杂乱的),还是看上面的统计表?为什么?(每种饮料的箱数一目了然)
师:像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板书:统计表
正因为统计表有这个优点,所以许多地方都用到它,你在哪见过统计表?
5.看统计表提取数学信息。
(二)认识统计图
1.课件:出示饮料图
2.生提出摆放建议
追问: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便于拿取;箱数一目了然)
3.课件出示分类摆放的饮料图
师:工人叔叔摆放饮料的办法真好,我们可以照着这种方法画一张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4.认识统计图
课件演示:方格纸→左侧数字→下面饮料名称
师:你打算怎样表示桃汁的箱数?
生自由发??
数学上用竖着的条形表示。(板书:条形)
5.画统计图
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彩笔,用条形表示其余饮料的数量。
6.看统计图,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学看统计图
1.课件出示两天后超市现有饮料统计图,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2.根据统计图做出决策
师:看这张统计图,如果你是店长,你会做出什么决定?
(四)小结
三、实际应用
1.数学书上128页试一试
2.四届奥运金牌榜
填统计表,画统计图,回答问题
师:看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金牌数增多。)
预测一下,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29届奥运会的金牌数。
四、拓展质疑
1.这节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后我们对统计还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五、布置作业
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找数据,制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9年级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的的位置关系,大家掌握的也很不错,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同学知道还有哪些方位啊?
生:左右。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说,上下楼梯应该从哪边走啊?
生:右边
师:我们这节课就开始学习左右。现在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这位同学应该从哪边走啊?(展示图片)。
(学生指出从哪边走,指对的给予表扬,指错了请其他同学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举起左手,认识一下左手,再举起右手,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区别(请同学单独说)
引导学生说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顺序不同。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和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两只小手平时用来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吃饭,左手压书。
师:左右手师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脚和右脚等等。
师:大家说的很对,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他们要听老师说的话做动作,大家看看这几位同学做的对不对,错的最多的同学,我们请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请表演错误最多的同学表演节目)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几位同学,从前往后说他是第几人,从左往右数他是第几人。
老师先做一次示范,再让学生起来说。
师:出示一张和教室座位一样的图片,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图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请几位同学找出自己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
数学书p12第4题。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一共学习了几个位置。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戏活动。学生始终在老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我对《左右》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转化为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二、游戏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中,我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增强成功感,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些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
9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9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组织全班交流。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
(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