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俗调查报告6篇

时间:2023-12-09 13:40:24 分类:工作报告

调查报告注明参与调查的研究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背景,调查报告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评估和描述的重要手段,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习俗调查报告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6篇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篇1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街上也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篇2

一、调查目的:

在这新春佳节里希望可以了解到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和他们的意义,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二、调查提纲:

从网上去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看看,城乡的人是怎么过新年的

三、调查背景:

在感叹“到底该咋过年”的时候,人们也在寻觅过年的新方式、新体验。狗年春节,城乡老百姓“换位”过年成一景。于是,我决定展开调查。

四、调查成果:赶超市、逛景点,乡下人进城不含糊。春节前夕,在郑州各商业街上,经常可以看见操着乡音、忙着挑选年货的农民工。刘卫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镇,在郑州一家汽修厂打工。他说,“在外辛苦一年,得带些拿得出手的东西回去。这不,丹尼斯搞促销、打折,就买了dvd、电饭煲、冰箱。让村里人看看,俺在城里混得不错!”这两年,郑州市容市貌改观很大,城区景观焕然一新,从正月初一开始,不少郑州近郊和区县的乡下人纷纷到城区参观游览。不少人来到世纪欢乐园、郑东新区,参观高楼大厦,欣赏霓虹闪烁。农历正月初二,家住荥阳市高山镇的李庆民带着一家人,租了辆昌河面包,把二七广场、碧沙岗公园等景点逛了个够。李庆民说,种地不交农业税,政府还有补贴,儿子打工还往家寄钱,年收入七八千元,这次进城,就是感受城里人的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让劳作一年的放松放松。

乡下人进城赶时髦,城里人则来到乡下,住农家、品民俗,有滋有味过大年。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张建国说,在城里生活很富足,天天像过年,逢着春节就觉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计,乘车回农村老家过年:从农历小年起,杀猪宰羊、制年食、办年货、贴门神、祭祖、走亲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农家乐”式景点让人耳目一新。“城里人过年方式简单,总过不出味。今年携全家回农村过年,就是想陪陪父母、叙叙家常,让子女感受到纯朴的过年风俗,体验到农民的生活,感知新农村和人们新观念的嬗变,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区的马福顺说,在郑州,许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有亲戚的城里人,几乎年年都回老家过年。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篇3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篇4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篇5

专属于中华儿女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儿女的象征。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而在这举国欢庆的节日,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自会揭竿而起: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我的家乡安徽亳州,自然也不会例外。

今年,与往常不一样,是我要开始和父亲一起出去拜年的日子。按家乡的说法,男子到了一定年纪,要同父辈一起给村中长辈磕头拜年,愿平安一年。从除夕夜开始,我就兴奋不已,终于在睡着4个小时后,开始了:清晨,我与父亲踏着芳香的泥泞,走到我们的队伍(分为很多的队伍,分开拜年),经过漫长的等待,人齐了以后,终于出发。我们去了4家,看着老人们欣喜又欣慰的脸庞,我们大家也无比高兴。不管别处,相信在我的老家,这给老人拜年的习俗永不会被打破,因为它提现了我们的孝心,我们对长辈的爱戴与尊重以及我们期待未来更加没好的心情。

另一个调查的习俗是上香,按村中人所说,为了让过世的老人在阴间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在新年多烧纸钱多上香火给他们,毕竟我们都在过年他们也一样啊。还有一个上香便是土地庙的香火,为了祈祷明年会有好的收成,家家户户都会到土地庙拜一拜,上下香,祈求风调雨顺。这些自然是封建迷信,有利有弊。前者虽说可以让那些孝顺的人尽自己在长辈生前未能完成的孝心,以及表达自己对过逝长辈的思念、哀悼;后者虽说可让百姓更加乐观、更加向上,更加努力的劳动,但二者都犯了大忌——现在这个社会倡导的保护环境。每当我看到浓烟四起,满天灰尘时,心中总会暗暗落泪,如果环境恶化,那人类的子孙有能到哪里生活,人们享受当下,放纵自己,可曾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如若环境继续恶化,那迎接人类的只有无尽的后悔。综上所述,我认为上香弊大于利,但愿以后不会长久,但愿……

由于时代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中国年过得愈来愈有滋味,各类风俗也过得风生水起。但弊端多的必须抛弃,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篇6

从中元节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现状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放灯之习俗就是为了让鬼魂可以托生。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同时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从有关传说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有一定的人情味。中元节在其发展流变中,后因种种原因,中元节逐渐被淡化,民间祭祀的习俗及其代表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中元节的伦理文化意义:“祭祀祖先,中国人行之已久,中外闻名,举世无双,历代相传”。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祀日子,表达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古代中国在春节期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祀活动,报天地之恩,感祖宗之恩。清明和中元相似,内容都是祭祀祖先,人们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活动,缅怀先人,感恩先人,因为在中国孝道和祭祀已经合二为一了。

但是,中元节在现代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但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过节时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在家缅怀和祭祀祖先,各种习俗与禁忌也不被他们遵守。

传统节日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它正在悄悄地消逝却是严峻的社会现实。洋节在中国红红火火,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尤其是年轻人对洋节的热情要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如情人节和圣诞节的狂欢,实际他们不知道中国七夕就是我们传统的情人节,元宵节就是我们国产的狂欢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会迷失自我。由于过去的百年中我们以革命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革开放人们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而忽视传统文化再加上全球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遇到了空前

的危机。如何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弘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1.加强教育与宣传

学校的教育应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无论民间编的,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编的教材,应大量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典集内容,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只有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才能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同时,政府与传媒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包装力度、创新力度,大力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2. 年轻人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并要有自觉保护意识

要想让传统节日文化保持鲜活永恒,除了国家层面的教育与宣传和保护的努力外,也要靠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年轻人更要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坚守民族文化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久以流传的文化习俗及遗存,是该民族、该地区的根基和发展的原动力,体现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保护。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俗称“鬼节”或是“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也称“中元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盂兰盆节原本是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的一种佛教仪式,由于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习俗,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各地习俗皆有不同,最主流的习俗有烧包袱、放焰口、普度拜拜和抢孤等。

其中“烧包袱”是鬼节中最重要的仪式,几乎家家都有烧包袱的习俗,即使城里人也不例外,我们株洲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折叠包袱之人,当然以中老年人居多。烧包袱是阳间活人利用鬼节烧钱给阴间人花的,即把纸钱装进类似于信封的包裹内,写上死者名讳,拿到某个地方烧掉,死者收到后可以在阴曹地府享用。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袱”。年内过世者烧新包,通常都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以地为案,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据传,农历七月十五是鬼放假的日子,俗信七月初一祖先的亡灵就回阳间了,亡灵回阳间后最先去女儿家或者亲戚家,走完后,才回到自己的孝子孝孙家,待到十五返回阴间。这期间,每日早、晚餐必先供祀先人牌位,若有新亡灵牌位,此时可举行“除灵”仪式,俗称“上堂”,有的地方“上堂”即是逝者一周年祭,并不在七月半举行仪式,新中国成立后,早、晚敬已经革除,“除灵”习俗仍然保留。

七月半既是对先人的至孝和思念之情,又是祈求家人的平安。在家乡“三大鬼节”中,最重视的是七月半,然而,株洲大部分地区七月半烧包袱祭拜具体时间不是农历七月十五,而是在七月十三晚上,烧包袱是有许多讲究的,其中写包袱是一项不可少的任务。写包袱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格式,比如包袱封皮上要写“故先祖某某或故先批某某冥中受用”包好后与稻草等易燃物混在一起于旷野火化,并焚香、放鞭炮、撒酒食,以示践行,包袱封皮书写格式与墓碑的书写格式差不多。制作包袱和写包袱是有忌讳的,和其他宗法一样,忌讳女性参

与,认为女性写的阴间收不到,或收到也不能用,会被视为废钱的。而在江西吉安地区中元节焚纸,是把它折成锭的样式,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

我并不认为烧包袱是一种迷信活动,而把这视而为一种前传后教的孝道,是生者对故人的追思,期盼后人能得到先人的庇荫,平安幸福。但限制女性参与明显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歧视,增添了一些迷信色彩。不过现在随着思想的开放,这些禁忌逐渐被淡化,以我为例,从小便也参与到烧包袱的活动中。不仅如此,阴司用的钱也大大的改革了。早前包袱里装的是比较单调的黄草纸,这些草纸折叠很有讲究的,比如把草纸裁成包袱大小,三张一叠,叠好后,在纸的1/3处折下,关于折叠,各地可能都不同,后来包袱里增加了白纸冥币,我小的时候,就见过祖父用樟树木雕刻成模型,然后蘸上墨汁,往裁好的白纸上印,那是冥币的面额大多是1、5、10、50、100元的,面值和尺寸与我们阳间的'人民币差不多,如今市场上阳间寄往阴司用的冥钞可谓品种繁多,由过去的往生钱、打印纸钱发展到现在的各种版质的冥钞票,甚至还有“金元宝”、房子、轿车之类的。纸币上还加印了玉皇大帝、阎王的头像,部分单张面值甚至超过万亿元。

包袱除了规定由男性书写外,还严格要求用毛笔书写,这是因为包袱忌铁器(钢笔);铅笔也是铁,且较容易被篡改。外地工作或定居的人要想给远在家乡的故人“寄钱”,在烧包袱时还得另外增加一个专门烧给脚夫(邮差)的包袱,里面装进若干冥钱烧掉,这样就会有得了邮资的邮差(脚夫)按照包袱上的姓名将包袱投送到“收款人”手里,亡灵才可如期收到并享用。否则,恐怕查无此人而无从将“款子”从地府退还到阳间来。

烧包袱应该算是国人的想象和发明了,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哀思。七月半包袱有别于坟头烧纸,包袱就像现在的快递一样,是以包裹的形式直接把冥钱寄给“收款人”手中,避免失散、抢劫、贪 污和挪用。据说“七月半”那些孤魂野鬼,恶鬼厉鬼都放假了,那些没有后人的,或死于非命的,或被例入长期“失踪”的活死鬼,及后人不孝长期不烧钱用的,这类鬼魂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或风餐露宿,或乞讨度日,加之阴司平时管理较为严格,难得一年一度的放假可以来到阳间,这些恶鬼厉鬼们要么趁烧包袱时大行抢劫,掠夺那些书写姓名不全的包袱,或一时疏忽没有委托脚夫邮递的包袱。为防止万无一失,烧包袱时人们往往还得在地上画一个园圈,将包袱放置圈内焚烧,焚烧完毕后用箩筐、鱼罩、筛子罩着,可防止野鬼疯抢,这有点类似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圈子保护唐僧等人一样。

除此之处,穷鬼们还有一种来钱的渠道,那就是恐吓活人。乡村人有种风俗习惯,凡

在“七月半鬼节”生病的人,尤其是孩子头痛发烧的,就会联想到某位死去的亲人或同村的某个人,受了某鬼的惊骇。有的是用“抬箕”(操作方法为在桌子上平放一个簸箕,里面放些米铺平,然后在筲箕边侧上绑一个筷子,两人用手指托住筲箕,等鬼魂附上,然后问话,鬼魂则借助筷子在米上写字来回答阳间人的问话)询问恐吓孩子的鬼魂姓名,然后给其烧钱,有的是自己立水碗测试,即拿三只筷子放在碗中央竖起,然后从筷子顶端浇上水,口中念着某个你认为有可能恐吓你孩子的鬼魂姓名,当念到哪个死去的姓名时筷子在碗中央立住了脚,就毫无疑问地说明是这死鬼缺钱用,找上你家的孩子了,得赶紧给这个“死鬼”烧点纸,求他保佑孩子早点好。还有一种做法,是请乡村的算命先生或菩萨、马脚的给算一下,看是哪家的鬼魂吓了孩子,烧些钱纸就会没事,往往能“纸到病除”。事实上,我对此的观点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相信自己,但这种灵验我在农村生活时曾亲眼见识过并亲身体验过,其中奥妙至今也不得而知。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遂导致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盂兰盆节,相沿成中元节,七月半烧包袱的起源无法考证到具体年代,但根据清明节有烧包袱的习俗来推断,应该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今崇尚和谐社会的倡导下,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 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 时间

2014年2月10号—2014年2月16号

(三)过程

① 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 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 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

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单纯的记录更多的只是原始的,传承才是更大意义的保护。首先对其进行现代化认定,即对其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认定,以这为基础对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筛选,认定那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化价值,然后推动文化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博物馆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从小学开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与兴趣,同时开展各类民俗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大家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关于习俗调查报告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